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昨天,我把一袋喜糖放在工位上,办公室炸锅了。
“你结婚怎么不提前说?”、“关系不错吧,怎么就没通知我们?”
![]()
我愣住,笑不出来。那一刻我发现,人和人之间,最难的是解释“我的选择”,最容易伤的是“你的感受”。
事情是这样:我领了证,没办酒。爸妈在老家吃了个饭就算过了。我不想大张旗鼓,也不想让大家被动凑份子,想着发点喜糖告个知。
结果气氛一点不喜庆。
小王把糖放回桌上,“你这样让人很尴尬。”
我脑子里蹦出两个版本的回答:
版本A(低情商):我私事,不想打扰大家。
版本B(高情商):我可能把你们的期待忽略了,抱歉。
我差点说了A,幸好停住。
我换了思路,先看见情绪,再解释选择。
我对着小王说:“我能感觉你有点不舒服,我这做法让你失望了。”
![]()
他愣了一下,没接话。
我继续:“你是更在意被提前尊重地告知,还是怕被我‘绕过去’的感觉?”
他叹口气,“就是觉得没被当自己人。”
我点头,“被排斥的感觉确实像针扎。后来呢?你看到喜糖那一瞬间,是更生气还是更失落?”
他说“更失落”。情绪落地了,氛围也软了。
我想起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那句模板——“我知道你很难过,但不可以打人”。成人世界也一样,先把情绪叫出来,再谈边界。边界在这里不是“不可以打人”,而是“我不办酒,但我会好好告知”。
我解释我的选择,不空话,只给出可操作的选项。
“我不想让任何人有负担,公证处办完就回家了。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庆祝,我给大家两种安排:
一是周末我请大家吃个饭;
二是工作日我请一轮咖啡和蛋糕。
你们决定。”
有限选择,场面立住。有人笑了,“蓝色套装还是红色套装那味儿来了。”
![]()
蒙特梭利讲过,2—7岁每天至少需要5次自主决策机会。成年人的尊重,很多时候也来自“有得选”。我把选择权给到他们,矛盾不再是“你不通知”,变成“我们怎么庆祝”。
我没有说“你们真棒”,我只说具体事。
“过去两个月的上线,是你们一起扛过来的。小王你补的那份风险评估,我到现在还拿着看。你们陪我走过了最忙的阶段,我也想把这份开心给你们。”
具体化反馈,远胜空洞夸赞。斯坦福的德韦克教授提出过“成长型思维”,神经影像显示,听到“你的方法有创意”,纹状体会分泌多巴胺,人会更想继续做对关系有益的事。职场不止孩子用得上,我们也一样。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育儿那套吗?
没错,我把“情绪对话”的四步搬到了办公室:
这些看起来像育儿法,其实是人性通用法。前额叶成熟要到25岁,成年人的情绪也需要被看见和被命名。高情商不是会说漂亮话,是先看到人的感受,再把边界讲清楚。
![]()
最后有个小反转。
下午我去茶水间,小刘堵住我,“你别多想,我们不是要你请客,是想被你当自己人。周六我订了家馆子,你把人安排一下。”
我愣了三秒,笑出了声:“成交。”
我悄悄做了一个“决策日历”,当天把选择权给到团队三次:午餐吃啥、周末聚哪儿、祝福怎么写。贴纸一贴,执行到位。气氛从怪到暖,只用了一天。
高情商不是忍,是会对话;不是讨好,是会给选择;不是装懂,是会复述。
写到这里,给你一个小测试,看看你会怎么回:
同事问“怎么不提前说?”
你更想选——
A,“私事不想打扰大家。”
B,“我忽略了你们的期待,抱歉。现在有两种庆祝方式,你来定。”
在评论区打个字,看看大家的选择。也欢迎你讲讲办公室那次“人情世故的翻车现场”,我来帮你把话改成更柔软、更有力量的版本。
愿我们都能把“后来呢?”放在嘴边,把“你决定”放在心上,把“我看见你的努力”写进关系里。孩子需要这样的语言,成年人更不例外。语言是关系的底层代码。会说话的人,不是圆滑,是更懂得尊重和看见。
您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