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动力煤市场经历了从上半年“高供弱需、价格承压”到下半年“政策托底、供需改善”的显著转折。在政策收紧供给、工业需求修复与季节用能高峰叠加的多重作用下,市场逐步告别无序波动,迈入温和复苏阶段。
一、市场行情:价格突破年内新高,结构分化加剧
近期动力煤市场呈现“现货领涨、长协托底”的格局,价格中枢持续上移。截至11月11日,北港Q5500动力煤现货价报823元/吨,周环比涨29元/吨,较9月上旬涨142元/吨,突破今年1月770元/吨的前期高点。
长协市场则保持稳健调整,11月电煤年度长协Q5500 价格上调至684元/吨,月环比上涨 8元/吨,与现货价差139元/吨,有效发挥了价格“压舱石”作用。
![]()
二、核心逻辑:供需错配与冷冬预期形成共振
(一)需求端:低库存推动电煤需求持续放量
供暖需求提前释放:10月下旬北方多地遭遇 "断崖式" 降温,北方12省份因气温骤降提前启动供暖,北京、内蒙古等地最低气温较常年提前两周跌破冰点,沿海电厂日耗煤量同比增幅超15%。当前电厂库存较前两年仍处于低位,终端补库积极性高涨,站台贸易商拉运增多,推动动力煤消费持续放量。
![]()
(二)供给端:产量进口双降形成硬约束
国内产量持续收缩:自7月超产核查启动以来,全国原煤产量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1 - 9 月全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累计达35.7亿吨,同比增长 2.0%,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已较上半年大幅回落。其中一季度表现尤为亮眼,产量12.0亿吨,同比增幅高达8.1%;1 - 2月产量 7.7 亿吨,同比增长7.7%,前期高增速为全年产量奠定了基础。不过 7 月起煤矿超产核查启动后,产量增长势头戛然而止,7 - 9 月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标志着产量从扩张周期转入收缩调整阶段。
进口补充作用减弱:前10个月全国煤炭进口量3.88 亿吨,同比下降11%,其中10月进口量同环比双降9%以上,印尼、澳洲煤因国内外价差收窄导致到港量下滑。蒙煤虽保持通关优势,但难以弥补整体进口缺口。现印尼Q3800到岸价约为494元/吨,而同热值内贸煤自北港运至华南到岸价约585元/吨;俄煤Q5500到岸价约为840元/吨,而同热值内贸煤自北港运至华南到岸价约874元/吨。
![]()
(三)库存端:中低位运行加剧市场紧张
环渤海港库存虽环比微增至2291万吨,但同比仍处于历史低位,且结构分化明显,高卡煤库存占比不足30%。电厂库存呈现“总量充足、区域失衡”特征:全国统调电厂存煤2.2亿吨,但北方供暖核心区电厂库存仍处于低位,部分电厂已启动应急补库。
![]()
三、政策调控:三层机制平衡保供与稳价
国家发改委在供暖季保供会议中明确“三类措施”:一是强化煤炭生产运输保障,确保电源 “应开尽开”;二是提高电煤长协履约率,重点保障好北方集中供暖地区特别是东北地葭区的用煤需求;三是全力做好高峰期能源保供。保持对存煤15天以下的电厂动态清零。确保煤电高峰出力,充分发挥气电、水电、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装机的顶峰保供作用。
四、后市展望:震荡上行但空间受限
短期来看,12月供暖需求峰值叠加冬储补库,煤价有望继续保持坚挺,但需警惕三大约束:一是860元/吨已接近电厂盈亏平衡线,终端承接能力有限;二是若气温高于预期,需求可能阶段性回落;三是政策储备产能或择机释放。
中长期而言,2026年供给端受产能置换政策影响,增量主要来自新疆等新兴产区,整体弹性不足;需求端受益于 AI、新能源车充换电等新兴业态,火电需求有望恢复正增长。煤价中枢将稳定在 800-860 元 / 吨区间,行业盈利环比改善趋势明确。
免责声明:Mysteel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Mysteel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Mysteel无关。本报告版权归Mysteel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