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女子抹着眼泪说:“我家孩子,怎么突然就听不见了?”原来,半个月前孩子总喊耳朵痒,总掏耳朵眼,后来耳朵开始流黄水。该女子想起家里抽屉里还有上次感冒剩下的头孢,认为“抗生素消炎快”,就每天喂孩子吃两次。谁料三天后,孩子耳朵不仅没好,黄水变成了脓血,还捂着耳朵哭着说“啥也听不清”。到威海市立医院耳鼻喉科一查,竟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重度外耳道炎伴中耳炎,医生说再晚一步可能永久听力损伤。
耐药菌(俗称“超级细菌”,在医学上称为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具有耐药性的病原菌,即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耐受能力的微生物。这类细菌在长期接触抗生素后,会通过遗传改变获得抵抗药物的能力,导致传统治疗方法失效。
这个案例像一记警钟:人们以为能“救命”的抗生素,可能正悄悄变成伤害孩子的“凶器”。今天就由威海市立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于晓伟给大家聊聊藏在“耳朵流脓”背后的耐药菌危机。
掏耳朵+乱用药,怎么就养出了“超级细菌”
这个孩子的悲剧,其实是三步错误叠加的结果——
第一步:掏耳朵——给细菌开了“方便之门”
外耳道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表面有一层天然油脂保护。孩子频繁掏耳朵,很容易划破这层“防护墙”,让外界的细菌乘虚而入,引发炎症。初期可能只是痒、轻微疼痛,但如果放任不管,感染会像滚雪球一样加重。
第二步:乱服抗生素——给细菌“练兵”机会
女子给孩子吃的头孢,属于广谱抗生素,能杀灭多种细菌。但她犯了一个关键错误:没有医生指导,擅自用抗生素。
第三步:耐药菌反扑——小感染拖成大麻烦
被抗生素“筛选”过的耐药菌大量繁殖,原本有效的头孢彻底失效。感染从外耳道蔓延到中耳,破坏鼓膜和中耳结构,导致流脓、听力下降。这时候再用普通抗生素,根本压不住这些“超级细菌”,必须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找到能克制它们的“特效药”,治疗周期和难度都大大增加。
耐药菌:人类自己“养”出来的健康杀手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个耳朵感染吗?怎么就和耐药菌扯上关系了?”
事实上,抗生素滥用是全球公共卫生的头号威胁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如果不控制,到2050年,这个数字可能飙升至1000万,超过癌症死亡人数。
耐药菌是怎么“炼”成的?简单说,就是抗生素和消毒液用得越多、越随意,细菌进化出耐药性的速度就越快。
耳朵发炎别慌,正确应对这样做
该病例提醒大家:耳朵问题无小事,乱用药可能越治越糟。如果孩子(或自己)出现耳痒、耳痛、流脓等症状,记住这三步——
一是先判断:是“外耳”还是“中/内耳”问题
外耳道炎:主要症状是耳痒、灼热感,可能有少量黄色分泌物,一般不疼或轻微疼痛;
急性中耳炎:常伴随感冒后耳痛、闷堵,孩子可能抓耳朵、哭闹,严重时会发热、听力下降;
如果自己分不清,别瞎猜,直接看医生!
二是别自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
耳道感染可能是细菌、真菌甚至病毒感染,用药完全不同。
细菌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滴耳液,严重时口服抗生素(但必须医生开);
真菌感染:用抗真菌药,用错抗生素反而会加重;
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主要依靠机体免疫力恢复。
三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别用棉签、挖耳勺等物品掏耳朵!耳屎(耵聍)是耳道自然分泌物,具有保护作用,会随咀嚼、说话自行排出;游泳、洗澡后应用干净棉签轻擦外耳道口,避免积水滋生细菌;有中耳炎、鼓膜穿孔病史的人,更要保护耳道,避免感染。
抗生素不是“万能药”。这个孩子经过规范治疗,虽然听力逐渐恢复,但这段经历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的“武器”,但滥用会让这把武器生锈。下次再遇到“发炎”想自己用药时,请记住:不是所有感染都需要抗生素,更不是家里的“存货”就能随便吃。交给专业医生判断,才是对孩子健康最大的负责。
毕竟,能救命的药,不该变成伤害人们的“凶手”。
周娜(威海市立医院感染管理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