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三女生小曼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熟悉的教室。几天前,一段“21岁女生临终前紧握妈妈的手不松开”的视频刷屏朋友圈,让无数人泪目。当镜头停留在她消瘦却依然温柔的脸上,人们才意识到:如此年轻的生命,也会被癌症疾痛无情摧毁。
有人低声叹息:“那么年轻,怎么会得癌症?”也有人感到恐惧:“是不是我的生活习惯也存在隐患?”小曼的故事,戳中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这条不归路?又有哪些信号,是我们生活中悄然出现却被忽视的?
其实,癌症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向年轻人逼近。中国癌症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15-39岁年轻人群的发病率每年增长近2%,尤其是女性中更高发。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远比你想的复杂,也更值得我们警醒。小曼的故事并非孤例,还有更多“她们”在悄无声息中被健康阴影悄然笼罩。
你是否以为,癌症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越来越多权威数据显示,这一印象正在悄悄被颠覆。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林教授指出:“近年来,20-35岁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发病数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乳腺癌在年轻女性中的占比已接近10%。
![]()
为什么年轻人会被癌症盯上?
生活节奏越发加快,熬夜成常态。一项全国大学生作息调查(2022年,样本量7200人)显示,有61.2%女生长期每天晚于1点入睡,而连续失眠、作息混乱已被确认为癌症的高风险诱因之一。
不健康饮食大行其道。外卖、奶茶、油腻高糖饮食成为许多学生的主餐。中华预防医学会研究指出,高糖高脂饮食可导致女性体内致癌物累积风险上升17.8%。
情绪与压力无形侵蚀健康。长期焦虑、抑郁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给癌细胞可乘之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团队调查发现,女大学生中近40%存在中重度焦虑,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也显著升高。
![]()
临床医生也坦言:“过去最小的乳腺癌患者通常在35岁左右,现在不到20岁的病例每年都有,而且恶性程度高、发展快。”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或许正是你身边那个每天爱笑、爱美、爱朋友圈晒照的女生。
小曼在确诊前,曾有过数月持续疲劳、短时间内体重骤降、月经紊乱等情况,最初并未引起重视。其实,早期癌症信号多被误认为是“小毛病”,而一旦症状明显,往往为时已晚。
长期熬夜、情绪波动、饮食不均衡,可能引发这四个重要警报:
非规律性体重下降。短时间内(3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又无明显减肥原因,警惕恶性疾病可能性提高了14.2%。
慢性疲劳、嗜睡。连续一周无法恢复体力,免疫力持续走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门诊数据显示,这类人群出现肿瘤前兆概率是同龄健康人的2倍以上。
![]()
皮肤莫名小结节、无痛硬块。如乳腺、甲状腺、腹股沟等部位,若发现可活动的小硬块,建议尽快就医。
周期性腹痛、异常出血。持续数周的腹部不适、月经严重紊乱需警惕卵巢或子宫类肿瘤。中华医学会一项追踪统计发现,20-29岁女性因肿瘤就诊率5年内上升了11.6%。
这些小信号,或许你每天都忽略了。但正是这些被“习以为常”的症状,把年轻的生命一步步推向不可逆转的深渊。更让人扎心的是,小曼自述“以为年轻身体好,熬夜、饮食乱不碍事”,直到失去机会才后悔莫及。
女孩小曼的遗憾,或许正是无数人警钟长鸣。在医生、营养师及心理专家的叮嘱下,将防癌抗癌落到实处,其实完全有机会把风险挡在“早发现、早治疗”之前。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不少于7小时,重点21点-23点内入睡。中国睡眠协会建议,规律作息人群癌症发病率可下降13%左右。
健康饮食搭配。多吃原味蔬菜水果,少食油炸烧烤。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每日5种以上不同蔬果,致癌风险可显著降低。
定期体检不忽视。每年常规查体必不可少,重点监测乳腺、甲状腺、妇科B超等项目。北京协和医院肿瘤科主治医生建议,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大学女生,建议每6-12个月体检一次。
![]()
掌控情绪压力。保持良好心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清华大学研究表明,情绪稳定、压力管理好的人慢性疾病发生率可降约17%。
健康社交与运动。每周进行3次以上中等强度锻炼(如快步走、游泳等),有助于代谢废物,激活免疫“自愈”机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