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没事,会有人买单的”——2025年11月6日晚,泡泡玛特抖音直播间里两句未经遮挡的私下对话,像一根细针精准刺破了潮玩行业的华丽皮囊。
短短24小时,#泡泡玛特直播事故#冲上微博热搜榜首,话题阅读量突破20亿次。公司股价单日暴跌5.88%,市值蒸发超170亿港元。
一边是创始人王宁1820亿元的财富神话,一边是自家员工对产品定价的朴素质疑。这场看似偶然的“直播翻车”,绝非孤立的操作失误——实为潮玩行业情绪溢价模式遭遇消费理性反噬的必然结果,更是高溢价品牌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
01 戳穿“皇帝的新衣”
这场被网友戏称“自杀式直播”的核心矛盾,直指泡泡玛特的定价逻辑。
涉事产品是11月新推出的“DIMOO新生日记系列-挂链盲盒”,单个售价79元,整盒6个售价474元,包含6个常规款和1个隐藏款,隐藏款抽中概率仅1/72。
![]()
从产品本身来看,这款挂链的材质并不复杂:锌合金挂件、聚酯纤维挂绳、树脂公仔及玻璃/亚克力配件,尺寸仅为挂绳19厘米、公仔3.6厘米。更具争议的是,有媒体调查发现,同款挂链的仿品成本低至4元,而泡泡玛特正品却频繁出现掉漆、断裂等质量问题。
如果说“79元确实有点贵”是对产品价值的直接质疑,那么“没事,会有人买单的”则暴露了品牌对消费者的深层傲慢。
潮玩行业的核心逻辑本是IP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结——消费者购买的不是锌合金或树脂,而是拆盒时的期待感、收藏时的满足感,以及社交时的认同感。但当工作人员的对话将这种情感联结解读为“收割与被收割”的关系,品牌信任便瞬间崩塌。
耐人寻味的是,争议之下,这款挂链盲盒在得物平台仍秒售罄,隐藏款“安全感”甚至被炒至819元,溢价达7.3倍。这种“一边骂贵一边抢购”的矛盾,恰恰折射出潮玩消费的特殊性:消费者对IP的热爱仍在,但对“被当成韭菜”的容忍度已触底。
02 “塑料茅台”的情绪炼金术
泡泡玛特能从一家格子铺起家,成长为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港元的潮玩巨头,甚至被冠以“塑料茅台”的称号,靠的正是一套精准的“情绪炼金术”。
其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是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可变比率强化机制”:随机奖励比固定奖励更易让人上瘾。泡泡玛特通过盲盒的不确定性,让消费者在抽中隐藏款的惊喜与抽到重复款的失落间反复拉扯,形成持续购买的行为惯性。数据显示,其核心用户年均购买16个盲盒,重度用户为集齐一套隐藏款甚至花费上万元。
![]()
而支撑这份情绪溢价的,是泡泡玛特强大的IP运营能力。
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公司已构建起以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DIMOO等为核心的IP矩阵,上半年共有13个IP收入破亿。其中,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表现最亮眼,上半年收入48.14亿元,占总营收的34.7%。这些IP通过可爱的造型、赋予的标签,精准击中了Z世代的孤独感、压力感,成为年轻人的情感陪伴。
靠着这套模式,泡泡玛特实现了业绩“狂飙”: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76亿元,同比增长204.4%,净利润46.82亿元,同比暴涨385.58%;毛利率更是从去年同期的64.05%升至70.34%,接近奢侈品巨头爱马仕73%的毛利率。
但光鲜业绩背后,隐患早已埋下。
除了品控问题,IP依赖风险也日益凸显——2025年上半年,仅THE MONSTERS一个系列就贡献了超三成营收,若后续缺乏新的爆款IP,增长将难以为继。
更值得警惕的是,创始人及高管的减持动作。2024年10月24日,王宁减持2170万股,套现15.62亿港元;同期,CEO司德、海外业务负责人文德一也分别减持套现1.51亿港元、899.75万港元,资本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疑虑可见一斑。
03 消费理性回归下的拷问
泡泡玛特的这场危机,本质上是消费市场从情绪驱动向理性驱动转型的缩影。
从李佳琦79元眉笔争议,到泡泡玛特79元挂链风波,相似的价格敏感点反复引爆舆论,折射出一个共同趋势:消费者对虚高溢价和品牌傲慢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在经济承压的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他们依然愿意为热爱买单,但更看重物有所值。消费者能接受LABUBU手办的高溢价,是因为其设计独特、收藏价值明确;但对于一款材质普通、品控堪忧的挂链,79元的定价显然超出了情绪价值的合理范畴。
更致命的是,泡泡玛特的回应暴露了其对信任危机的认知不足。
事故发生后,公司仅表示不会开除涉事员工,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定价是否合理”“品控如何改进”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当被问及“79元是否会调价”,客服仅回复“暂未收到通知”。这种回避核心矛盾的公关策略,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让不满情绪持续发酵。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尽管泡泡玛特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超预期,但股价自8月末的历史高点339.8港元/股以来,已累计下跌近四成,市值蒸发超1500亿港元。
晨星分析师Jeff Zhang指出,投资者担忧泡泡玛特的增长依赖IP热度和情绪消费,缺乏可持续性,一旦市场理性回归,业绩增速可能大幅放缓。
04 潮玩该往何处去
泡泡玛特的直播事故,不仅是对自身的考验,更是给整个潮玩行业敲响了警钟。
![]()
过去几年,潮玩行业靠着“IP炒作+盲盒营销”实现了野蛮生长,但随着消费理性回归,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前几年爆火的炒鞋热潮就是前车之鉴,当时部分限量款球鞋价格暴涨数十倍,如今跌幅超80%,相关交易平台也纷纷转型。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想要穿越周期,必须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首先,定价需要透明化,让消费者明白“79元”背后的价值构成,而不是单纯依赖IP光环和盲盒模式收割;其次,品控必须升级,用过硬的产品质量支撑高溢价,避免出现“正品不如仿品耐用”的尴尬;最后,IP运营需要深化,通过故事化、场景化建设,让IP真正拥有长期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流量爆款。
从行业层面来看,潮玩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发展。未来,能够存活下来并持续发展的潮玩品牌,必然是那些既能提供情绪价值,又能保障产品价值的企业——它们不会把消费者当成“会买单的冤大头”,而是视为品牌的共建者。
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玛特已经开始布局全球化和多元化。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全球18个国家开设了571家线下门店及2597台机器人商店,海外收入占比达40%,美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142.3%——若能将海外市场的经验复制到国内,通过本地化设计和品质把控赢得消费者,或许能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但所有布局的前提,是正视此次信任危机。泡泡玛特不能再依赖“总会有人买单”的侥幸心理,因为消费者的热爱不是无限的,信任一旦透支,再强大的IP也难以挽回。
消费市场的逻辑正在悄然改变。当悦己消费成为常态,消费者想要的不仅是产品带来的情绪满足,更是品牌的真诚与尊重。
对于泡泡玛特们而言,这场直播事故或许是一次“渡劫”,但也是一次重生的机会——若能借此反思定价逻辑、升级品控、重拾真诚,或许能走出“情绪泡沫”的陷阱;若继续回避问题、依赖侥幸,终将被理性消费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毕竟,商业世界的长久逻辑,从来不是“总会有人买单”,而是“值得让人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