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楼进入“拼乐高”时代
在北京西城区华皮场胡同,8号楼是一栋破旧不堪、已有30年历史的老楼。你相信吗?从拆除到老住户搬进新居,仅仅用了三个月!简直是个童话!春节前,住户们一直盼望着搬家,以为至少要一两年才能完成。然而,节后,他们崭新、设施齐全的家就出现在眼前。
![]()
“太不可思议了!”一位老住户惊叹道,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样的速度,简直不是盖房子,而是魔法!
这个奇迹背后,蕴藏着一种革命性的理念。我们通常想象中的建筑工地是泥泞、噪音、水泥和沙砾四处飞溅。但在中国建筑国际的工厂里,情况却截然不同。这里没有灰尘,温度和湿度恒定,一排排巨大的机械臂以手术般的精准度运转着。建筑施工不再依赖现场浇筑混凝土,而是像汽车一样进行大规模生产。预制模块一个接一个地从生产线上驶下,这些模块配备了完整的管道、电线、门窗,甚至卫生设施。随后,它们被运送到施工现场,然后像乐高积木一样被精准地吊装和组装起来。
![]()
当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掌握模块化钢结构和混凝土技术的中国企业——中国建筑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完善了这一工艺后,整个建筑行业的规则似乎都发生了改变。由于工厂化生产的毫米级精度,传统的建筑问题——漏水和裂缝——几乎完全消失了。建筑工地的废弃物减少了75%以上,建筑工地的能源消耗也显著降低。
![]()
尽管许多人仍然认为这只是一次技术展示,但国家指令早已下达。“十五”规划中的一项新提案悄然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巩固和加强建筑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中国建筑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今已不再满足于仅仅扩大规模。
“质量提升与现代化”:这四个字至关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答案毋庸置疑:技术。
这解释了为何中国建筑国际有限公司最新财报中一个数字格外引人注目:48.5%。近一半的新合同都授予了这些采用新技术的公司。这不仅是一次转型,更是一次重生。该公司已悄然开启了第二阶段的增长,而且是飞速增长。
![]()
模块化建筑的工业化在速度和质量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同时也在其他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深圳前海华发冰雪大世界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其3.5万平方米的光伏幕墙每年可发电超过600万千瓦时。该系统将光伏技术集成到建筑本身,使其从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生产者。这一策略不仅依赖于高效的建造,更依赖于零碳运营。
孤立的技术突破可以被模仿,但一个完善的研发生态系统却难以超越。正因如此,他们组建了一个由16位学者组成的高级别专家委员会,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成立了建筑技术研究院,打造国家级实验室分支机构。他们的战略清晰明确:走在技术前沿,而非追随技术。当其他人还在研究他们的技术时,他们已经开始制定行业标准。通过引领国家标准的制定,并参与北京、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的地方技术规范的制定,他们充分认识到对话的重要性。
十年前,一名建筑工人还在工地上搬运砖块;如今,他的儿子正在模块化建筑工厂里操作机械臂。这不仅仅是知识转移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