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台湾地区政坛上又起波澜,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出席马场町纪念活动,引发党内外一连串争议。
有人怒批她“投降”,有人指责“亲中”,至于“百年国民党,难道要终于丽文?”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国民党百年来渐行渐远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冲突。
回头看,从孙中山高呼“振兴中华”,到今天党内外质疑声四起、路线彻底混乱,百年政党似乎正走向一条难以回头的下坡路,到底是走错了方向,还是走到头了?
![]()
孙中山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回到起点,孙中山当年筹建国民党,目标很纯粹,推翻专制、结束割据、统一国家。
那个年代中国正深陷列强瓜分与地方军阀的混战中,国家支离破碎,急需有人把它重新拼起来。
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核心是民族独立、人民当家、生活改善,说到底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像个完整的国家、让百姓像个人过日子。
![]()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那个时候的国民党,愿意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管是左翼、农工,还是苏联。
在当时这是非常现代化的政治思维,孙中山不怕与共产党合作,更不怕在革命中冒风险。
他临终前讲的“革命尚未成功”,其实想说的就是国家还没统一,人民还没翻身,这条路还得有人走下去。
问题是孙中山的这套理想,落到后来人的手里,变了味。
![]()
抗战胜利后,本来国民党是赢面最大的政党,但内战一开打,局势急转直下,腐败、内斗、脱离群众,成了国民党的代名词。
到了1949年,被迫退守台湾地区,革命党变成了政权维稳者,理想主义让位于现实主义,统一目标被无限期搁置,国民党的路线开始从“前进”变成了“守成”。
![]()
在台湾地区,国民党一开始靠的是威权体制维系统治,虽然表面稳定,但政治参与受限、言论受控,加上经济阶段性困难,民心并不稳固。
这种治理方式与孙中山当年强调的“民权”理念,显然已经出现了根本偏差。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撕裂国民党,也埋下了日后无法弥合的路线矛盾。
![]()
这不是简单的“时代变了”,而是国民党逐步选择了放弃其初心,在统一问题上开始模糊,在民主发展上被迫追赶,在对外关系上摇摆不定。
理想不再鲜明,身份越来越模糊,这才是国民党迷失的第一步。
路线之争与内部裂变
到了1980年代,台湾地区社会开始走向政治开放,在这个历史拐点上,国民党迎来了一个关键人物,李登辉。
![]()
他推动了台湾地区的本土化和民主化,也让国民党从一个“大陆政权的延续者”变成了“台湾本地政党”。
这个转变看似顺应民意,实则动摇了国民党最初的国家统一立场。
李登辉主政时提出“两国论”,明确把台湾地区与大陆定义为两个国家,这在当时是极具争议的主张,也直接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第一次大裂变。
![]()
原本在统一问题上还有些模糊空间,但李登辉的做法等于直接切断了与大陆的政治链接,党内从此分成了清晰的“统派”与“独台派”。
之后的几年,国民党内部的路线争执不断,有人主张回归传统立场,有人认为应该彻底本土化。
199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在选举中接连受挫,开始面临“为赢选票而妥协”的压力,理想让位于策略,路线日渐模糊,政治姿态变得保守而模棱两可。
![]()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曾尝试修复两岸关系,他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旅游往来、学术交流,看上去是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期。
但他执政八年,却始终回避“统一”议题,不愿在国家认同上做出明确表态,提出“不统、不独、不武”,听起来四平八稳,实则是回避风险的策略。
这种“拖延症式”执政方式,短期内缓解了岛内矛盾,也获得部分中间选民支持,但从长远看,却掏空了国民党的核心价值。
![]()
它既没办法重新凝聚内部统一,也无法在选民面前展现区别于民进党的清晰路线,两岸政策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党内互信逐渐瓦解,政治方向彻底失焦。
这种状况持续至今,国民党已很难再提出一个让所有选民买账的统一叙事,党内不再是孙中山时代的“同志”,而是各自为政的派系团体。
统一还是独立、维持现状还是重启谈判,没人说得清,也没人敢说清。久而久之,国民党变成了一个“看不出主张”的政党,选民越来越看不懂它到底代表什么。
![]()
认同焦虑下的“内耗党”困境
2025年,国民党选出郑丽文为党主席,试图借助她的强硬作风和媒体表达力,为党注入新活力。
但现实很快打了脸,郑丽文在马场町出席纪念活动,本意是表达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向两岸传递理解与和解的信号,结果却招来民进党的“抹红”攻击,指责她“亲共”、“背叛台湾”。
![]()
更糟的是攻击不只来自外部,党内的反应更直接反映了国民党的深层危机。
有党内大佬公开批评她“操作失误”,也有派系借机发难,质疑她是否代表主流路线,蒋万安、侯友宜等潜在接班人,纷纷与她保持距离。
有人强调“中华民国”立场,有人干脆冷处理,没人愿意为她承担政治后果,而这场风波暴露出三个根本性问题。
![]()
其一,国民党的身份认同已经严重混乱,是坚持“中华民国”宪政架构,还是接受“台湾优先”的现实政治,党内根本没有共识。
其二,路线分裂无处不在,深蓝想回归统一路线,本土派希望摆脱“亲中”标签,中间派只想维持现状、不惹麻烦。
派系之间互相牵制,任何一个动作都可能引发内斗。
![]()
最后,政治操作被短期选举利益绑架,党内高层更关心的是选票和民调,而不是政治理念或国家方向。
这种“看风使舵”的心态让国民党越来越像一个“选举机器”,而不是一个有理想、有方向的政党。
郑丽文的问题,并不全是个人问题,她的尴尬处境,其实正是国民党现实处境的镜像。
![]()
一个连自己党主席都无法统一支持的政党,又该如何在国家认同、两岸关系、政治改革等重大议题上形成集体意志?
结语
从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到今天郑丽文的“风波不断”,国民党的百年历史,说到底是一段从理想高地走到现实泥潭的旅程。
它曾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是国家统一的倡议者,也是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参与。
![]()
但当路线模糊、认同分裂、信念缺席时,任何组织都难逃走向边缘的命运。
“始于孙文,终于丽文?”这句质问,并不只是玩笑,更像是历史对国民党的一次严厉拷问。
如果不能重新找到自身的方向,不能在统一、民权、民生上重新立下旗帜,那么这个百年老党,或许真的就走到了它的终点。
参考资料
郑丽文提“二二八”和解,喊话民进党“历史不该成斗争工具” 2025-11-11 09:04·台海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