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妈又一次把大便蹭得满床都是,我顶着黑眼圈给她擦身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再这么下去,我先死还是她先死?
![]()
刷手机看到北京刚出的数据,4400万失能老人,七成多全靠家属硬扛,68%的照护者睡不好,四成以上被确诊焦虑抑郁——我每一条都中枪。
![]()
这不是故事,是我过去三年的日常。
我四十出头,辞职回家照顾脑梗后失智的老妈,365天没有下班。
朋友问我为啥不请护工,一句话:住家护工一月八千起,还得包吃包住,我掏不起。
把妈妈送机构?
郊区最便宜的也要六千,而且绑手绑脚,她哭我也哭,接回来一样是我累。
直到去年冬天,我差点先垮。
那天我高烧39度,还得给她翻身、喂饭、换尿裤,眼前一黑差点栽她身上。
医院急诊挂水时,医生甩我一句:家属先保命,老人才能活。
我才第一次认真打听“护联体”——政府牵头的居家照护支援。
流程比我想的简单:手机小程序下单,护士上门评估,一周给我排了两次专业照护,每次三小时,医保后自付60块。
来人先把妈妈抱到轮椅,示范怎么借力不伤腰,又把床调成30度角,说这样喂饭不呛。
我跟着偷学,才发现以前纯靠蛮力,自己腰突就是这么来的。
更香的是“喘息券”。
社区发给我一张电子券,能送妈妈去日间中心托管一整天。
第一次用我都不敢走远,生怕她闹。
结果中心老师发来视频:她跟着音乐拍手,笑得像小孩。
那天我回自己家睡了四小时,醒来眼泪鼻涕一把,原来睡整觉这么爽。
有人担心专业人来了自己成“甩手掌柜”,其实相反。
护士把注意事项打印贴冰箱:几点喝水、每次喝多少、皮肤红点预警。
我照做,妈妈泌尿感染次数从一月两次降到半年一次,省下的急诊钱比服务费多得多。
也有人吐槽试点城市太少,外地享受不到。
我打听了一圈,发现门道其实藏在“时间银行”。
南京那边年轻人帮老人买菜、陪诊,把服务时长存进账户,等自己爸妈需要再兑换。
我堂妹在南京上班,去年攒了120小时,直接划给我,护士上门那两次就抵掉了。
技术也没闲着。
我租了张物联网床垫,299一个月,心率呼吸实时传我手机。
夜里她心跳飙到130,我手机震醒,冲进去发现她被子捂口,再晚两分钟可能就窒息。
这钱花得比买保健品值。
说来说去,核心就一句:别把“孝顺”误解成“必须自己扛”。
国家推的居家照护险、喘息服务、共享护工,不是为了替代亲情,而是让亲情别被拖成血条清零。
我算了笔账,用政策组合拳后,每月多花不到一千,却换回我半条命。
今晚轮到护士夜班,我能在隔壁房踏踏实实睡六小时。
妈妈睡得香,我梦里不再是被大便糊醒的尖叫。
明天太阳升起来,我仍有力气带她晒太阳,给她唱她唯一记得的《茉莉花》。
照护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场接力。
谁先学会把棒子递出去,谁才能真正陪爸妈走到终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