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尼安德特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较为固化,多数人觉得他们只是依赖洞穴生存的原始族群。
但一项发表在《科学》期刊的研究,却让人们对这个古老族群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
这项研究由专业考古团队开展,他们在西班牙的拉帕西加、马尔特拉维索和阿达莱斯三处洞穴展开考察,最终找到了能证明尼安德特人具备艺术创作能力的关键证据。
杜伦大学教授保罗・佩蒂特团队参与其中,通过特定技术对相关遗迹进行检测,得出的结果不仅确定了这些创作的年代。
更直接证明了创作者的身份,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尼安德特人的传统印象,也为研究人类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方向。
打破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尼安德特人在大众认知里多是“穴居野蛮人”的形象,但2018年2月发表在《科学》期刊的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
考古团队在西班牙的拉帕西加、马尔特拉维索和阿达莱斯三处洞穴,找到了确凿的艺术创作证据。
![]()
这些洞穴里的作品可不简单,有吹喷颜料形成的赭红色手印模,有横纵线条构成的“阶梯”图案,还有精心排布的线性符号和色块晕染。
更关键的是年代,杜伦大学教授保罗・佩蒂特团队用铀系测年法检测了岩画上方的流石。
证实这些创作必定早于6.4万年前,这比现代人类抵达伊比利亚半岛的时间至少早了2.2万年。
要知道,尼安德特人早在30万年前就已出现,曾在西班牙和法国生活数十万年,直到4.25万至4万年前才逐渐从化石记录中消失。
![]()
此前学界虽发现他们会用颜料、做珠宝,但没人敢确定他们能深入洞穴创作永恒艺术,这次的年代证据直接锁定了创作者就是他们。
不止画壁画
尼安德特人的艺术天赋还不止于岩壁绘画。
在法国拉罗什科塔尔德遗址,研究人员发现了更令人惊叹的遗迹:松软洞壁上有规整的指痕沟槽,波浪形、平行线、曲线纹路清晰,显然是故意刻画的。
更震撼的是一处大型椭圆结构,尼安德特人把钟乳石切割成等长段落,搭建出这个造型,顶部还特意设置了小火堆。
![]()
这种完全脱离居住和实用需求的构造,堪称早期的装置艺术或环境艺术。
类似的还有布鲁尼克尔洞穴的建造,其对地下空间的复杂运用和材料创新,即便用现代眼光看也算得上艺术创作。
这些发现说明尼安德特人对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很有想法,这些地方可能是他们进行符号表达、举行仪式或处理集体事务的场所。
![]()
这种有规划的空间使用和创作行为,背后是复杂的认知能力在支撑。
改写进化史
过去学界一直认为,抽象思维和符号艺术是现代人类的“专属技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大爆发”也被归因于智人。
但尼安德特人的这些作品,直接对这个传统叙事发起了挑战。
从技术上看,确定洞穴艺术年代极难,这次靠的是铀钍测年法,通过分析覆盖颜料的流石里铀和钍的含量来断代,结果精准可靠。
阿达莱斯洞穴里线性符号、几何图形与手印的组合,马尔特拉维索洞穴数十个手印模的排布,都展现出明确的设计意识。
![]()
虽然目前发现的尼安德特人艺术都是非具象的,没出现动物或人物形象,但刻痕的刻意性和图案的规划性,足以证明他们有自觉的艺术实践。
这意味着他们和现代人类一样,具备抽象思维、事前规划和演绎想象概念的能力,欧洲象征文化的起源也因此被提前了数万年。
专家们认为这只是开始,深洞穴勘探和年代测定技术虽复杂。
![]()
但未来很可能找到更多证据,这些发现重塑了人类对尼安德特人的认知,让这个消失的族群在历史上留下了更鲜活的文化印记。
结语
这场关于尼安德特人的研究,不仅打破了大众对他们的固有认知,更在人类文化起源的探索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杜伦大学教授保罗・佩蒂特团队与专业考古团队的努力,让西班牙拉帕西加、马尔特拉维索和阿达莱斯三处洞穴中的发现,有了确凿的科学支撑。
![]()
这些证据不再让尼安德特人只停留在“原始族群”的标签里,而是以具备艺术创作能力的形象,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科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认知空白,更给未来的考古探索指明了新方向,或许在更多未知的角落,还藏着改写人类文化史的关键线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