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观点)
![]()
摘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明确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政策端持续释放利好信号,住户中长期贷款迎来两连增,居民购房需求有所复苏。
观点指数 在10月31日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1—10月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观点月度指数》中,我们发现,住户中长期贷款连续两月增长,LPR虽5个月未动,但年底前存在单独下调的可能,以缓解房贷利率压力、激发刚性需求。景气指标持续探底,9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降至92.78,环比再降0.29%,创年内新低,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市场活力有望加速释放
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明确提出要“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此次公报将房地产相关表述置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部分,进一步明确“十五五”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目标。
需求侧公积金政策精准发力,激活多层次住房消费需求。近期多地公积金政策优化呈现“靶向施策”特征,通过额度提升、范围扩展、场景创新三重维度激活市场的需求。
南京将单缴存人贷款额度从50万元提升至80万元,绍兴双职工家庭贷款额度突破130万元,直接降低改善型购房的门槛。
威海创新实施“三代同堂”提取政策,将购房首付款提取范围延伸至双方父母子女,并放宽异地购房限制,形成跨代际资金支持链条;
南京针对多子女家庭推出“租房+购房”双提升方案,租房提取上限提高至51840元/年,贷款额度再上浮40%达144万元/户,精准对接“生育-住房”政策协同需求。这些政策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受益群体、创新使用场景,形成从首次购房到改善型需求的完整支持链,有效提升市场支付能力与交易活跃度。
供给侧存量盘活与用途创新,构建住房供应新生态。供给侧改革聚焦“存量转化”与“用途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保障性住房供给新模式。洛阳、中山、重庆等地通过国企收购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既消化市场库存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广州探索“自持转可售”机制,允许房企在去化周期低于18个月的区域,通过补缴土地出让金将竞自持商品住房转为可售房源,打通"限售-流通"政策闭环。
武汉经开区推出购房补贴梯度政策,按区域给予1%-2%的贷款利息补贴。这些措施通过激活存量资产价值、优化供应结构、降低购房成本,推动房地产市场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实现市场供需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住户中长期贷款两连增,居民购房需求有所复苏
2025年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
2025年9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单月新增2500亿元,环比上月新增2300亿元,同比增加200亿元。可以看到,今年1月、3月、5月、6月、8、9月环比为正增长,2月、4月、7月环比变动为负。随着8月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一揽子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释放利好信号,居民的购房需求有所复苏,住户中长期贷款迎来两连增。
![]()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观点指数整理
贷款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0月份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告显示,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两项利率均与上月持平。两个期限品种LPR报价自今年5月下调之后,已有5个月保持不动,当前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
观点指数认为:其一,作为LPR“定价锚”的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本月未作调整,直接导致LPR报价基础维持不变;其二,受市场利率中枢上行影响,AAA级1年期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等在内的主要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抬升,叠加商业银行净息差已处历史低位,报价行主动压缩LPR加点的意愿不足,最终形成本月LPR“按兵不动”的市场预期。
年内货币政策仍有适度宽松空间。在提振内需、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态势的政策导向下,央行或于年底前实施新一轮降息操作,带动LPR报价下行。特别是5年期以上LPR存在单独下调的可能,通过引导居民房贷利率更显著下行,缓解实际房贷利率偏高的压力,激发刚性及改善性购房需求,扭转楼市预期。
![]()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观点指数整理
市场整体热度持续下降 景气指数创年内新低
从房价指数来看,9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同比降幅总体继续收窄。
9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上涨0.2%和0.3%,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6%和1.0%。同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1%,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
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下降3.4%,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9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0%,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9%、1.0%、0.8%和1.0%。同比下降3.2%,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2.7%、2.4%、6.0%和1.7%。
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7%,降幅均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0%,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
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6%,降幅均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7%,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658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5.6%。新建商品房销售额63040亿元,下降7.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9%。
从1-9月情况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态势,止跌回稳趋势仍不明显,区域市场呈现“核心城市韧性犹存、二三线压力持续”的特征。
从市场表现来看,一线城市新房价格整体微降,但内部呈现“沪京稳中有涨、广深承压下行”的差异化格局;二手住宅则全面调整,四大城市均现环比下跌。二三线城市新房及二手房价格环比降幅普遍扩大,反映了非核心区域供需矛盾仍较突出。
销售端方面,1-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同比降幅虽然存在,但较前期收窄,显示“以价换量”的策略推动去库存成效初显。政策层面,前期宽松措施逐步显效,核心城市高端需求支撑价格韧性,而二三线则需通过保障房供给、存量房收储等手段加速市场出清。
整体来看,市场虽处低温区间,但政策托底与结构性机会并存,四季度或延续“稳需求、促去化”的导向,全面复苏需待宏观环境与居民预期改善协同发力。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分地区来看,呈现“区域分化加剧、库存去化持续”的特征,东部地区销售承压最为显著,但全国层面去库存成效显现,市场底部特征与政策托底效应并存。
1-9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金额38129亿元,同比下降8.9%;中部地区销售11517亿元,同比下降6.0%;西部地区销售11651亿元,同比下降6.5%;东北地区1744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
同时,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5928万平方米,比8月末减少241万平方米,住宅待售面积减少292万平方米,商品房库存已连续7个月减少。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此外,1-9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整体表现为下滑,8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2.78,环比下降0.29%,同比上升0.47%。这是自3月份拐点向下后连续6个月持续下降,创年内新低,表明房企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市场参与者信心不足,整体热度延续低温态势。
观点指数认为,虽然三季度景气指数创新低、区域分化加剧,但政策托底与结构性机会并存,四季度市场有望延续“稳需求、促去化”导向,在底部调整中孕育复苏动能。
本文节选自《2025年1-10月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观点月度指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