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察楼盘
过去5年 沈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沈阳五年新开通4条地铁线 地铁里程突破200公里 出行时间再缩短
发布会上,郭正学介绍,过去五年,沈阳先后获得“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形成15个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
更新背街小巷925条
新开通4条地铁线,运行总里程从117公里增至204公里。建成元江街、南阳湖街等多条快速路,完成“二环南移”。实施南京桥改造。完成公和桥、东西高架桥等10座老旧桥梁加固。高标准完成102条、190公里重点街路更新。完成182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80.3万户居民,同步更新925条背街小巷。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955个、城市书房(屋)208个,完成20个完整社区试点。累计改造供水管网1933公里、排水管网393公里、供热管网844公里、燃气管网1350公里。完成高层住宅接驳天然气8.67万户,非居民用户“瓶改管”3656户。
获评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
推动临空经济区、中德产业园等一批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京沈客专、沈白高铁等项目先后通车,完成沈阳站东广场等“三站一场”改造。推进“一河三湾”等核心板块建设,打造王家湾滨水特色功能区、浑南科技城高新产业聚合区等。推动中街、太原街等传统商圈迭代升级,打造西塔、八经咖啡小巷等特色街区,培育21个青年友好型街区,建成老北市等18条夜经济街区。沈阳获评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
方城年客流量增加148%
系统推进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2024年方城年客流量达1.38亿人次,较五年前增加148%。开展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修缮大国旅馆旧址等历史建筑。实施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改扩建等工程,每年超400万人次市民和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工业博物馆亮相央视春晚,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等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
城市绿地率达40.74%
新增城区绿地16.9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达40.74%;建设口袋公园3198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58%。建设国际化滨水空间,提标浑河沿线公园,打造城市会客厅;优化浑北主城水系,塑造都市活力走廊。建成4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7.5万吨/日。新增清洁取暖面积4390万平方米。2024年,全市1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8天。建成超低能耗建筑30万平方米,新建项目BIM技术应用率达53%。
获批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
新建城北等6座水厂,完成沈海热电厂异地迁建,盛京50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投产,2.98万立方米LNG应急调峰储配站投入运营。获批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实施6大类120个项目,整治内涝积水点29处。完成2.5万余公里市政管网和600座桥梁普查,安装燃气智能报警器约292万台(套),燃气、供水、供热市政管网智能化监测管理率达到100%。
数智赋能城市治理 “沈阳数字城管”解决38.94万件民生事
发布会上,鲁瑶介绍,沈阳自2021年起全面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沈阳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一网统管”平台在全国第三个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验收,工作经验获多次推广,沈阳连续三年在全省城市管理“绿叶杯”竞赛中名列前茅。
“卫星遥感+AI识别”实现智慧监管
出台《沈阳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试行)》等33部地方性法规和指导意见,制定52部行业管理标准和导则。策划开展了市政道路、环境卫生等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集成11个系统,普查编码城市部件261万余个,汇聚融合数据1.84亿条,累计处置城市管理问题超595.45万件。创新开发“井盖字典”“园林养护”等多个智能应用场景,运用卫星遥感、AI识别等技术实现智慧监管。上线“沈阳数字城管”微信小程序,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8.94万件。
主要街路环卫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
确立“五位一体”环卫作业模式,主要街路和重点部位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推广建筑垃圾电子联单监管,积存点位清理率达92.9%,综合利用率达87.6%。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达100%,全市5000余个小区全部配备分类设施。完成925条背街小巷的“微更新”。实施390条道路大中修工程,累计维护面积达2322.2万平方米。出台东北地区首个《城市道路球墨铸铁检查井盖施工图集》地方标准,累计整治病害井盖21.3万个。完成10座老旧桥梁的系统性加固与一体化提升,同步加装桥梁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实施陵北街-白山东路、哈尔滨路-青年大街路口渠化改造工程,早晚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沈水之阳三千园”格局形成
高标准完成浑北环城水系排涝能力提升改造项目、新开河防洪排涝工程安全提升改造项目,清淤28.44万立方米,改造护岸12.55公里,新建闸门2座。大力增绿添彩,累计植树584.35万株,增绿16.9平方公里,打造15条特色景观大道和“花朝节”品牌。实施“一河两岸”提升改造,“沈水之阳三千园”格局形成。构建“一心一廊一带、三环四脉七川、两极十核百点”景观照明灯光布局,全市拥有景观照明点位800余处。开展路灯提亮、节能改造专项行动,整改问题街路200条。市容秩序方面,坚持“721”工作法,劝导清理市容秩序问题近百万件,推行“柔性执法,包容免罚”。推进执法由管理向服务转型,“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实现全市5300余个小区全覆盖,通过“未诉先办”解决居民身边问题3万余件。2024年启动架空线缆入地整治,完成200余条街路整治任务。牵头各类围挡整治,累计拆除各类围挡920处。(来源:沈阳日报)
10月沈阳物价水平同比上涨0.8%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10月份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0%,非食品价格上涨1.2%;服务价格上涨0.8%,能源价格下降2.7%。
市场鲜活食品供应充足,使得鲜菜价格同比下降7.3%,鸡蛋价格同比下降7.1%;畜肉中,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同比下降20.0%,牛羊肉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4%和8.4%,涨幅均有所扩大。此外,水产品价格上涨3.0%,薯类价格上涨2.3%。服务价格本月上涨0.8%,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价格同比上涨15.8%,旅行社收费价格同比上涨8.3%,在外住宿价格同比上涨34.1%;此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持续深化,我市医院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有所下调,护理服务、影像学诊断、中医治疗服务价格同比分别下降4.2%、1.8%和1.4%。(来源:沈阳日报)
“双11购物车”装着沈阳消费新图景
今年“双11”,沈阳人用手机里的小小“购物车”交出了一份充满结构特征的消费成绩单:稳居辽宁省消费龙头地位的同时,沈阳人理性消费与品质升级并行,家庭消费与智能产品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而这些特征共同勾勒出沈阳消费市场的新图景。
沈阳消费力仍是全省“领头羊”
“辽宁省在今年京东‘双11’期间展现出稳健而富有层次的消费活力。从整体数据来看,辽宁购买力位居全国第十二位,成交额增速排名全国第十一位。而省会城市沈阳作为全省消费的领头羊,展现出强劲的购买力,反映出区域消费活力的释放。”11月11日下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亚茹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京东“双11”购物节期间,沈阳市购买力稳居辽宁省各城市首位。
今年“双11”启动于国庆中秋假期后,战线较往年更长,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消费者的购物焦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商家和平台合理安排促销节奏,从而提升整体购物体验。“大促启动以来,每天到站包裹数量平稳增长,整体看虽然包裹很多,但没有积压。”当日,万科城社区快递驿站负责人介绍,从末端反馈来看,消费者买得“丝滑”顺畅。
品质、家庭、科技,一个都不少
从“购物车”的详细数据看,今年“双11”期间沈阳人消费特点非常突出,其中品质消费的理性化转向值得关注。在京东平台上,手机品类以5353元的人均消费额位居榜首,平板电视、空调等大家电人均消费均超4000元。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消费能力的提升,更是消费观念的深刻变革。沈阳消费者在大件商品上表现出“重品质、重体验”的特征。
家庭消费的中心化趋势日益凸显。儿童保暖内衣、羽绒服等品类实现约90%的高速增长,母婴用品人均购买件数显著领先。这一现象揭示了家庭消费作为市场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银发群体对智能家居、健康护理电器的需求上升,形成了“一老一小”两端发力、活力并举的家庭消费新格局。科技消费常态化渗透成为亮点。数码相机成交额334%的同比增长,运动相机近3倍的增幅表明科技产品正从专业领域快速走向日常生活。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偏好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00后偏向电子周边,80后侧重智能育儿,银发族拥抱智能家居,构成了沈阳人完整的科技消费全景图。
政策精准发力,支撑消费新动能
这些亮眼消费趋势离不开精准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持续优化的市场环境。沈阳市积极落实“以旧换新”政策,通过政企协同有效激发消费潜力。政策设计体现出精准施策的特点,尤其针对农村市场创新“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模式,通过下沉服务网点有效降低换新成本。差异化策略取得明显成效,前三季度城乡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实现同步增长。线上渠道的稳健发展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统计数据显示1至9月,沈阳市限额以上单位网上商品零售额达426.3亿元,同比增长5.9%。线上平台不仅拓展了消费空间,更通过精准匹配促进供需对接,为消费结构优化注入技术动能。(来源:沈阳日报)
今冬沈城“首发经济”热力升腾
冬日的沈城消费市场,正被“首发”热潮点燃。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首发沈阳创新领航”今冬促消费活动已正式启动,活动期间将引入不少于40家国内外精品首店,举办超20场首秀首展,以多元“首发”业态激活消费活力,让这个冬天成为沈城“首发经济”的“热季”。
“首店+限定” 圈粉新青年,打造消费“流量密码”
“在沈阳也能逛高达基地了!”近日,高达基地线下体验东北首店在沈阳大悦城开业,集高达拼装模型展示销售、互动体验于一体,吸引了众多跨年龄段消费者,成为二次元爱好者的新打卡地。
不止高达基地,近期沈城首店经济“亮点纷呈”。
前不久,位于中街的麦当劳朝阳街店焕新亮相,升级为中国东北区域唯一麦麦岛旗舰店。据了解,今年麦当劳在全国13个城市设立了麦麦岛旗舰店,沈阳是其中之一。首店除了将美食与娱乐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麦麦岛旅行体验消费场景外,还推出限定款主题甜品,并开发限定纪念周边等,妥妥吸引了沈城青年人的目光,大家纷纷化身网络“自来水”(指主动为某个事物进行宣传和推广的粉丝或用户),该店客流量也得到大幅提升。
各种场景焕新、商品限定首发、创造多样化的消费新体验,这一系列“首发经济”的特质,成功圈粉众多消费者尤其是青年消费者,成为沈城激发消费活力的“流量密码”。
东北首家达美乐比萨在沈开业首日,零售额就冲上全球第一;全国首个“体育+生态”商业综合体环球港动感城在沈启幕首日,客流达10万人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的沈城消费市场,一系列首店、首展、首秀加入助阵,打造集创意品牌、打卡游乐等为主题的新潮消费场景。各式首店、首秀、首展具有网红效应,往往自带流量,易于吸引当今的新青年消费群体。
超千家首店落地 从“向外跑”到“家门口”,释放区域消费力
“以前想买潮牌名品得去北上广,现在在沈阳就能一站式满足,都市时尚感越来越足了!”市民刘畅的感受,道出了沈城“首发经济”带来的消费便利。如今,不仅沈阳本地消费者受益,铁岭、抚顺等都市圈城市的年轻人也常专程来沈——“开车一两个小时,就能体验到一线城市才有的消费场景。”来自铁岭的胡先生说。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近年来,沈阳市围绕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大力推动“首发经济”蓬勃发展。今年,沈阳市商务局特别策划了“2025沈阳首发季”活动,聚焦首店上新、场景焕新、模式创新三大板块,点燃更多消费潮流爆点,进一步激活消费内生动力。随着新潮时尚的首发新产品、新场景纷纷落地,沈城消费市场展现出更多的国际化和时尚范。
从2019年的49家,到去年179家,沈阳市品牌首店引进数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市各类品牌首店已超过1000家。沈阳市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对标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积极引进高能级首店,今年截至目前,入驻沈阳的知名品牌首店已超90家。
多元首发聚势 提升城市“首位度”,冬季消费更精彩
这个冬天,“首发”也将成为沈阳消费市场的热门词。市商务局启动“首发沈阳创新领航”促消费活动,将持续4个月,将“精品”和“首发”“特色”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多元化的“首发经济”主体,提升城市“首位度”。围绕精品首发,组织国际精品、本土新品、国货潮品、中华老字号产品等举办首发首秀首展。
活动期间,全市计划招引汇聚国内外精品的首店不少于40家,将举办超20场的首发、首秀、首展活动。胡麻地、王繁星面馆、高达基地等东北首店,凯乐石《攀登者》装置艺术展、DIOR梦幻嘉年华、CHANEL星夜巡游等东北首展,在沈阳的万象城、铁西万象汇、大悦城盛大登场,在这个冬季为沈城消费者带来更新鲜、更多元的消费体验。(来源:沈阳日报)
辽宁开通“供热直通车”
近日,随着供暖季全面开启,辽宁省12345热线平台同步开通“供热直通车”专项服务,全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平台首周运行响应迅速、运转顺畅,群众诉求得到高效流转和及时回应,供热服务保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为提升供热诉求办理质效,省数据局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前部署、统筹调度,推动各地建立统一规范的供热诉求办理机制。通过整合服务渠道、强化业务培训、完善应急预案等措施,确保群众反映的供热问题“一键直达、快速处置”。全省共设置供热专席420个,安排300名供热专家驻场支持,560家供热企业专人值守,形成省、市、企业三级联动的供热服务保障体系。为确保冬季供热,辽宁省各地市积极行动,沈阳等地提前开栓供热,让居民提前感受温暖。
省12345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热诉求实行全程跟踪和动态监测,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针对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平台启动二次督办机制,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此外,平台通过智能分析,前期筛查出多个供热诉求集中小区,并迅速调度属地平台和供热企业妥善联动处置。
为应对接下来的降温天气,省数据局责成省12345平台继续强化统筹协调,优化人力配置,完善办理流程,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全省供热服务持续稳定、群众温暖过冬更有保障。
暖气不热怎么办?四种方式登录“供热直通车”
1.辽宁政务服务网
登录辽宁政务服务网(https://www.lnzwfw.gov.cn),点击“统一咨询投诉”模块,再进入“供热直通车”浮动窗口进行咨询、投诉。
2.辽事通App
登录辽事通App,进入“12345热线”专区,选择“供热直通车”功能模块进行咨询、投诉。
3.“辽宁民心”微信服务号
关注“辽宁民心”微信服务号,点击“民生服务站”栏目,进入“供热直通车”,进行咨询、投诉。
4.12345热线
拨打属地12345热线,按照语音提示操作。供热初期,咨询量较大,如热线繁忙或等待时间较长,建议优先选择辽宁政务服务网、辽事通App、“辽宁民心”微信服务号进行咨询、投诉。(来源:沈阳晚报)
今年沈促进就业资金支出9.93亿
一直以来,沈阳市财政局会同市人社局推进各类群体在沈阳市积极就业创业,成功将“舒心就业”打造为沈阳民生品牌之首,为推动沈阳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贡献财政力量。
注入资金活水,灌溉就业沃土。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今年争取上级就业补助资金4.69亿元,比上年增长0.61亿元,有效助力沈阳市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实。预计2025年全市促进就业资金支出9.93亿元,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补贴政策落实到位。2026年,沈阳市财政局将继续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预算足额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1.2亿元,为就业岗位挖潜扩容、就业生态向好持续注入资金活力。
精准聚焦施策,保障重点群体。积极配合市人社局,研究制定《沈阳市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 重点任务工作清单暨2025年就业工作要点》,进一步规范全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推动就业工作与高质量发展深度协同;研究出台《沈阳市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实施细则》,优化更新《沈阳市大学生创业项目无偿资助工作实施细则》《沈阳市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补贴专业市级指导目录》等政策,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创业活力,全面加强沈阳市护理类人才队伍建设。
建强就业平台,倾力筑巢引凤。全力支持构筑“如职所盼”就业引才平台,打造沈阳品牌招聘活动,统筹安排人才专项资金2000万元,保障2025年“博士沈阳行”活动和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顺利开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政策服务。利用新媒体线上招聘平台,发挥“沈阳就业”直播带岗品牌效应,推动实现就业资源共享和有效聚合。
下一步,沈阳市财政局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困难群体扩展,做好就业资金保障,推动财政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来源:辽沈晚报)
红旗台二手车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
11月9日,“中国·沈阳·红旗台二手车产业集聚区发布仪式暨于洪区首届二手车购车狂欢节”活动举行。
活动上,红旗台二手车产业集聚区的重磅发布标志着于洪区全面启动红旗台二手车产业集聚区建设。
于洪区介绍,红旗台二手车产业集聚区建设遵循“1336”工作体系,即“明确1个定位、巩固3大优势、设定3级目标、实施6项工程”。通过党建引领工程、标准信用工程、产业生态工程、消费促进工程、精准招商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打造东北亚二手车流通枢纽、全国二手车产业创新高地,叫响“中国·沈阳·红旗台,想买好车您就来”的产业口碑和品牌形象。
会上,同步举行了于洪区二手车产业联盟成立仪式,颁发了中国·沈阳·红旗台二手车产业集聚区推荐官受聘证书、党员诚信示范店牌匾,组织了入驻红旗台二手车企业集体揭牌仪式,展示了于洪二手车产业集聚区“抱团发展”产业格局。
据悉,中国·沈阳·红旗台二手车产业集聚区发布期间,于洪区首届二手车购车狂欢节正热浪来袭。于洪区联合红旗台产业集聚区的众多品牌车商,精心准备了海量高品质车源、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购车优惠,汽车等礼遇豪礼引爆消费。(来源:辽沈晚报)
责任编辑:雨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