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11月7日,第五届“新技术・新治理・新城市”青年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论坛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为主题,呼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核心精神,汇聚青年研究者、实务工作者、期刊编辑以及媒体工作者,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分享、专家点评等形式,围绕城市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展开深度交流,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多元思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树平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的交叉融合是应对城市治理复杂问题的关键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城市建设两大议题已成为学界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向,未来将持续为青年学者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学科协同与实践创新。
论坛设置多个专题研讨板块,覆盖公共政策优化、政府间协同合作、基层治理创新、数字技术赋能、产城深度融合等关键领域,20多位分享者立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深度解构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关键命题,集中呈现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实践探索,现场思想碰撞热烈,交流氛围浓厚。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叶志鹏认为,在未来,AI可以扮演“数字政策企业家”角色,能够帮助我们精准识别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个条和块的优势劣势,找到合作的机会和空间,并实现最大程度的匹配。当然,这并不是说未来AI会完全替代政府进行区域合作,相反,它能推动政府自身能力得到相应提升。
“年轻的城”如何成为“年轻人的城”?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佳薇认为,应从目标设定、资源整合、执行驱动和反馈优化方面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行逻辑,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机制设计,能够使产业新城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上有新的思路和举措。她强调,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来说,要从过去“产—人—城”的发展逻辑,转变为“人—产—城”的发展逻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园园认为,当前信息平台和社会变革让城市从公共空间“容器”走向更开放和流动的平台,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关注流动背后的公共价值。流动并不是分化的要素,可能会成为复杂社会治理的一种融合要素。流动使公共价值变得重要,需要维护社会基本正义。同时,流动让空间中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更容易对某种议题形成聚焦或者关注,从而加快信息传播。
与会者表示,本次论坛不仅延续“理论扎根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定位,搭建起学术与实务对话的桥梁,更着力构建了青年学者互通互鉴、共生共长的学术共同体。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力量围绕城市治理的关键议题碰撞思想、分享智慧,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协作中共同成长。
本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上海市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心主办。
原标题:《“年轻的城”如何成为“年轻人的城”?青年学者:发展逻辑需要变一变》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记者 孟雨涵 摄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