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everage points framework enhanced by an unconscious perspective
用“无意识视角”升级杠杆点框架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25-025-01754-z
![]()
![]()
摘要:
许多可持续转型研究采用杠杆点框架(Leverage Points Framework, LPF)指出诸如范式与世界观等深层杠杆,却极少解释这些杠杆是如何被撬动的。本文提出一种“扩展的无意识”(Extended Unconscious, EU)视角,以弥补LPF未予明确之处,主张深入理解无意识动力机制对于可持续转型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扩展的无意识”视角整合了当代心智科学中关于无意识的多种最新论述,构建出一种专为可持续性议题量身定制的分析路径,并将该路径与LPF相衔接。通过综合实证证据与案例比较,我们阐明无意识过程与情绪如何塑造注意力、习惯与制度变迁,并据此提出若干面向日常实践项目、可用于操作深层杠杆的设计原则。我们的核心发现是:转型并非线性过程,而是通过感受(feeling)、行动(action)与规则(rules)彼此强化的循环往复而逐步生长——这阐明了为何仅凭信息传递往往失效,以及为何微小而共有的体验能够触发更广泛的转变。本文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套简洁的术语体系与设计逻辑,可作为LPF结构图谱的补充,并可在不同情境中加以检验与调适。
关键词:扩展的无意识;杠杆点框架;情感神经科学;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复杂性动力学
引言
杠杆点框架(Leverage Points Framework, LPF)源于系统思维,自梅多斯(Meadows, 1999, 2001)提出其包含12个层级的系统干预杠杆点体系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及企业战略领域。该体系将目标、范式等无形因素置于顶端,而将常数、物质流等有形要素置于底端,并由此提炼出一条简洁法则:在更深层杠杆点(如范式、目标)施加微小干预,即可引发巨大的系统性变革,从而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了一张共通的干预路线图。正因其清晰性,该框架至今仍是可持续转型研究中的标准参照(Abson 等,2017)。
后续学者承认,LPF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局限,引入了“深层杠杆”的概念;然而,他们也指出,该框架未能阐明最深层杠杆点(即范式或世界观)本身是如何发生转变的——换言之,价值观、情感与身份认同的转变必须先于更广泛的系统变迁(Wamsler 等,2022)。Ives 等(2020,第213页)指出,“深层杠杆点触及底层的世界观、范式与价值观”,但要将之付诸实践,则需“拓展可持续性话语的表达方式”并“更充分地关注人的内在生活”。Leventon 等(2021,第722页)呼应此关切,警告称:若缺乏“引导性问题……以打开跨系统与跨世界观的探索空间”,该概念仍将停留在抽象承诺层面,无法将宏大的理念转化为可行路径;Murphy(2022)同样指出,迄今极少有实证研究将梅多斯最初的类型学拓展为可操作的方法。甚至梅多斯本人(2001)在《与系统共舞》(“Dancing with Systems”)一文中也反复强调这些脆弱性,提醒人们:仅靠提供更多信息——或将杠杆点视为线性控制手段——永远无法撼动深层范式;相反,人们必须学会“与复杂系统共舞”。
系统思维以整体性视角审视复杂的现实,但这种视角仅在具备充分的语言体系与实践工具支撑时才切实有效(Monat & Gannon, 2015)。尽管LPF秉持相同的宏观世界观,却仍缺乏描述无意识、情绪与身份等内在动态过程所需的语言与工具。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引入一种“扩展的无意识”(Extended Unconscious, EU)路径——该路径以可持续转型为导向,整合当代心智科学的多元理论,将无意识理解为具身性(embodied)、预测性(predictive)与关系性(relational)的存在。在此同一系统观下,我们以平实语言与实用工具补充LPF,使其能有效应对上述内在动态。
本研究主张,当代心智科学已发展出七种得到充分验证的理论脉络,它们共同揭示了LPF所未能命名的无意识机制:新无意识(the new unconscious)、预测加工(predictive processing)、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关系性发展系统(relational developmental systems)、神经动力学(neurodynamics)、文化神经科学(cultural neuroscience)以及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每种理论脉络从不同角度切入隐性的生成过程,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洞见:情绪作为实时组织者,塑造着知觉、意义与行动。因此,这些理论脉络共同构成了“扩展的无意识”(EU)取向的概念基础——该取向完全兼容LPF的系统世界观。
基于这些成熟的理论脉络,本研究提炼出七个互补的分析视角,从而为原本模糊的范式转变机制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解释。这七个视角共同阐明:无意识过程如何通过LPF所承认、却尚无法充分言明的路径驱动可持续性转型。通过认识到——无意识预测先于意识思维而发生,内隐联想在反思启动前便引导行为,具身模式在意识觉察之下持续运作——这些视角揭示出一种连续的反馈回路,其对系统性变革的影响深于理性决策层面。其核心贡献在于:弥合了系统层级干预与个体层级转变之间的鸿沟,揭示深层杠杆点如何激活无意识动力机制,从而或强化、或抵抗结构性改革。这一整合性视角有助于解释:为何信息导向的干预常常失效,而那些同时调动无意识过程及其情绪表达的体验却可能触发深刻的系统转变——从而以缺失的心理维度补充了LPF的结构性洞见。
鉴于本框架具有明确的探索性与反思性,它并不宣称提供终极答案;相反,它为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了一套临时性术语体系,用以在设计与检验杠杆点干预方案时,绘制内在疆域的地图。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两个核心研究问题:
(1)这七个视角如何阐明LPF虽已识别却尚无法解释的世界观转变过程?
(2)当这些洞见指导政策制定与组织实践时,可提炼出哪些初步的设计原则?
本研究作出三项主要贡献:
第一,通过将EU视角融入LPF,它将长期被结构—信息中心模型所忽视的无意识与情感等内在动力机制纳入同一分析框架;
第二,它将社会转型重新概念化为一种随时间累积的螺旋式循环过程(而非一次性冲击),由此提出一项设计原则:持久变革需短周期体验、中周期反思与长周期叙事三者的层层叠加;
第三,基于七个理论视角,本研究凝练出五项可操作的设计逻辑——点燃情绪(Ignite Emotion)、从身体出发(Start with the Body)、驾驭复杂性(Harness Complexity)、同步个体与结构(Synchronize Individuals and Structures)、循环与累积螺旋(Spiral of Cycles and Accumulations)——供实践者直接应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探索性概念推进,本研究不仅旨在拓展社会转型的理论疆域,更力求成为一项真正具有变革性的研究,助力实践中的转型加速(Birney, 2021)。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杠杆点框架(LPF):演进、优势与局限”剖析LPF优势与局限的历史成因;“扩展的无意识(EU)路径:联结内在动力与社会转型的七个视角”系统阐述EU路径及其七大视角;“由七视角导出的实践原则”将理论视角转化为行动指南;“讨论”部分深入探讨理论与政策意涵及研究局限;“局限与未来研究”则总结本研究的整体意义。
杠杆点框架(LPF):演进、优势与局限LPF的四大核心优势
系统动力学起源于杰伊·W·福瑞斯特(Jay W. Forrester)的《工业动力学》(Industrial Dynamics,Forrester, 1961)。福瑞斯特通过以反馈回路与时间延迟建模系统,建立了一套定量语言,并将其拓展至城市与全球资源问题研究。当梅多斯等人(Meadows et al., 1972)将该方法运用于全球尺度的系统循环建模时,这一传统获得了全球性关注。
在此脉络基础上,梅多斯(Meadows, 1999)将原本以变量为中心的模型重构为包含十二个层级的杠杆点体系,并明确将目标、世界观与范式——尤其是第10至12级——界定为“最有力的干预点”。由此,她提出了一种准混合式框架:一方面继承系统动力学的存量—流量术语及增强/平衡反馈回路,另一方面又融合了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所强调的价值观、身份认同与学习导向话语。软系统方法论是一种参与式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简易概念模型,以应对混乱、界定不清的复杂问题,促进理解与行动(Checkland, 1981)。
与此同时,Abson 等人(2017)将梅多斯原初的十二个杠杆点简化为四个层级——参数(Parameters)、反馈(Feedbacks)、设计(Design)与意图(Intent)——并将后两者重新定义为“深层杠杆”。这一简化使可持续性研究各领域的学者得以在统一的四层框架内对其干预点进行编码归类,从而建立起跨案例比较的共通语言。一个典型例证是Dorninger 等人(2020):他们对过去18年间发表于食物与能源系统领域的67篇文献,依据四层LPF框架进行重新编码,构建出一个矩阵,定量揭示该领域对浅层杠杆(参数与反馈)的显著偏重。
通过上述演进,LPF已发展成为一种标志性的“边界框架”(boundary framework):它既融合了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定量严谨性,又吸纳了软系统思维中以价值与学习为导向的过程导向特质;如今,它已在可持续转型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Fischer 与 Riechers(2019,第116页)总结指出,杠杆点视角具备“四大关键优势”,有助于在统一分析框架内弥合因果结构与价值变迁之间的鸿沟。
优势一:使深层杠杆显性化
LPF 将世界观、信念体系与思维模式提升为明确的分析对象,从而为系统性揭示其他系统方法常忽视的隐含前提开辟了路径。通过使这些深层结构可见化,该框架促使学者重新审视阻碍可持续性的根本成因,并反思社会与政策系统的终极目标与功能。
具体应用正迅速在各类领域与尺度上积累。LPF 已被采纳为政策设计、海洋污染治理、性别转型及气候适应等议题的分析与战略框架(Jiren 等,2021;Mattijssen 等,2020;Riechers 等,2021b;Manlosa 等,2019;Rosengren 等,2020)。
优势二:整合因果语言与目的论意图
LPF 明确设计为: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将系统动力学的定量反馈语言与软系统方法论(SSM)所关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关切进行叠加。这种“结构 + 意图”(structure + intent)的整合,现已被同步应用于政策设计与学术评估中。例如:
Chan 等(2020)提出一种“参数 → 反馈 → 设计 → 意图”的矩阵,将深层生物多样性目标与表层行为路径关联起来,并可视化各利益相关方的具体干预节点;
Priebe 等(2022)将瑞典北部森林管理的争议重新绘制成LPF图示,将实验性采伐方案的反馈结构与深层价值要素(如森林文化与身份认同)并置在同一图谱上,从而激发利益相关方的对话。
这些案例表明,LPF 不仅是一种分析工具,更是一种审议工具——它通过同步提出两类问题——因果性问题:“应在何处调整结构?”;以及目的论问题:“为何需要改变该结构?”——从而支持多层级决策。
优势三:探究浅层与深层杠杆点之间的互动关系
LPF 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有能力考察不同层级杠杆点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协同演进。近期田野研究持续表明:深层、中层与浅层杠杆点并非呈线性排列,而是以辐射状(radial)而非线性的构型交织在一起。
Manlosa 等(2019)追踪了埃塞俄比亚南部强化妇女权益的制度改革如何通过扩大女性参与公共职务与地方活动,触发社会规范层面的意图级转变;
Pérez-Ramírez 等(2021)展示了马德里一项参与式城郊农业倡议如何同时激活多个杠杆点——自组织、集体学习与身份认同——证明单一干预可对系统产生辐射式影响;
Rosengren 等(2020)报告称,加纳农村气候适应中的四个杠杆点——性别平等、社会学习、信息获取与资金可及性——构成一个紧密耦合的整体,因此必须同步干预;
相反,Jiren 等(2021)记录了一个案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实践之间的杠杆点错位,削弱了干预成效。
这些研究共同表明:杠杆点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网络,而非线性链条;浅层与深层层级之间的协同对齐,对于最大化转型影响力至关重要。
优势四:LPF作为方法论层面的“边界对象”
LPF 充当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边界对象”(boundary object),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连接起跨学科研究者与多样化的实践场景。例如:
Göpel(2016)将LPF嫁接至政治经济学分析中,探讨了传统系统思维往往忽视的权力动态;
Richardson 等(2020)借助LPF的层级划分,对“自然联结感”(nature connectedness)概念进行重新诠释,将其影响力延伸至社会领域;
Riechers 等(2021a)则将LPF与关系性思维(relational thinking)相结合,用以可视化跨多层次的社会—生态系统互动。
这些案例表明:LPF图示(即反馈回路叠加层级标注)使学者能够跨越学科边界构建联合模型,并与政策制定者及公众共享一套共通的视觉语言,从而促进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与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协作。
正因如此,LPF发挥了催化剂作用——它拓展了可持续转型的讨论范畴,使之纳入诸如政治经济学、身份认同与关系性世界观等更深层的议程。
LPF的结构性局限及其成因
LPF诞生于系统动力学的定量反馈语言与软系统方法论(SSM)的价值导向话语之结合,但这种整合并不完整,导致其存在两个长期结构性局限:第一,系统动力学以变量与反馈为核心的语法,无法表征无意识、情绪与权力等内在维度(O’Brien, 2018;Woiwode 等, 2021);第二,软系统方法论缺乏与定量模拟相衔接的执行工具,造成语言与实践之间的脱节(Fischer & Riechers, 2019)。
结果是:尽管学界在言辞上强调“深层杠杆”,实证工作却仍倾向聚焦于浅层变量的调整(Dorninger 等, 2020)。这一不完整整合,使得LPF本欲实现的“结构性变革 ↔ 世界观转变”之间的耦合,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未能转化为可操作实践(West 等, 2020)。以下五项弱点,梅多斯本人亦曾指出(Meadows, 2001)。
弱点一:内在动力机制缺位——深层变革沦为“黑箱”LPF虽明确强调范式、世界观等深层杠杆点,却未提供任何关于这些杠杆点如何实际变动的过程模型。梅多斯(1999)称范式转变是“最强大的杠杆”,但触发此类转变的心理、情感与社会机制却始终未被阐明。近来学者已指出:尽管LPF重视世界观变革,却仍缺乏必要的语言与工具,亟需更深入地考量内在生命体验与关系性维度(Ives 等, 2020;Leventon 等, 2021;O’Brien, 2018)。
LPF仍依赖一种以信息为中心、基于理性行动者假设的逻辑——“更多/更好信息 → 目标调整 → 行为改变”——而这一逻辑无法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意图—行为鸿沟”(平均差距约达70%;Sheeran, 2002)。因此,LPF关于“结构性改变 ↔ 世界观转变”的呼吁,目前仅停留在概念宣示阶段,缺乏具体机制说明与实践指导。
弱点二:对非线性与复杂性的处理不足LPF植根于梅多斯(1999)提出的十二层级体系,后经Abson 等人(2017)简化为线性的四层级序列(参数 → 反馈 → 设计 → 意图)。尽管此类有序列表便于快速可视化领域互动,却易误导使用者将杠杆点理解为“阶梯”,并聚焦于单点干预。Davelaar(2021)指出,这种传统解读掩盖了杠杆点之间动态的相互依存性,主张它们实为嵌套式、协同演化的层次,需整体性介入。
此外,简单的反馈回路难以捕获真实系统中多变量非线性、同步交互的复杂性。West 等人(2020)称之为“对关系性复杂性的扁平化”,倡导采用“辐射集”(radial-set)视角;Woiwode 等人(2021)则展示了内在与外在变革的同步发生,凸显逐层分析法的局限。
弱点三:文化、权力与情境盲区LPF通过普适性的反馈回路描绘系统结构,因而难以捕捉文化多样性、权力动态与历史情境如何塑造转型过程。Göpel(2016)指出,该框架忽略了关键问题:“谁掌握着维系或更替某一范式的权力?”这一盲区源于:系统动力学将权力视为外生变量,而软系统方法论又缺乏整合的定量分析能力。近期研究试图填补该缺口,引入关系性思维、自然联结感等概念(Riechers 等, 2021a;Richardson 等, 2020);然而,标准LPF图示仍难以系统表征多层次的权力构型。
弱点四:“如何做”的指导缺位LPF指明了“应改变什么”,却极少说明“如何改变”。硬系统思维可模拟结构性微调,却缺乏实地操作规程;软系统方法论提供参与式技术,却鲜有针对深层层级(设计、意图)的分析工具。这种局部融合使实践偏向浅层修补:多数项目仅调整变量或信息流,而搁置世界观层面的深层变革。
Leventon 等人(2021)提出了九个引导性问题以推动杠杆点视角的操作化,但深层杠杆点仍缺乏实证探索,凸显LPF在概念承诺与实践落地之间的鸿沟(Murphy, 2022)。对此,Riechers 等人(2022, p. 1)已开始为实证研究提供分步式杠杆点操作路径,强调唯有通过映射特定系统内各杠杆点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者方能“设计出更有效的干预方案”。
弱点五:时间逻辑与路径依赖缺失LPF告诉我们应于何处干预,却未提供关于“何时”及“如何随时间演进”的指引。由于十二层级体系被呈现为静态结构,它难以表征路径依赖——即过往选择如何限制未来选项——也无法反映政策决策与跨代际接受之间的时间滞后。Göpel(2016)指出,这一缺口源于框架过度聚焦结构排序,将历史性、权力嵌入性与文化性的时间维度排除在其建模语言之外。与此一致,近期一项综述发现:可持续转型的实证研究极少报告纵向演变路径或时间安排依据,进一步印证了干预措施的“事件性”(episodic)而非过程性特征(Salomaa & Juhola, 2020)。
上述五项结构性弱点总结见表1。
![]()
扩展的无意识(EU)路径:七个视角联结内在动力与社会转型
EU路径的理论基础在辨识出LPF的核心局限——即其对“范式究竟如何转变”保持沉默之后,我们现转向其留白的内在疆域加以探索。“扩展的无意识”(Extended Unconscious, EU)路径提供一种探索性的概念制图,将心智科学与LPF相联结。我们将转型视作意识意图与无意识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立场得到多项坚实实证发现的支持:
意图常无法转化为行为(Sheeran, 2002);
心智在意识之下持续调整由预测驱动的先验预期(priors)(Friston, 2010;Clark, 2016;Hohwy, 2013);
情绪作为一种控制信号,实时组织着知觉与选择(Barrett, 2017;Pessoa, 2022)。
由此,无意识—情感反馈环(unconscious–affective loops)既可将意图转化为习惯与政策,亦可予以否决——这阐明了隐藏机制如何赋能或阻碍结构性变革。
“新无意识”(New-Unconscious)理论指“所有在未进入有意意识的情况下,塑造知觉、感受与行为的心智操作”(Bargh & Morsella, 2008;Hassin, 2013)。尽管该术语较新,其谱系可追溯至1980年代的“认知无意识”研究纲领(Kihlstrom, 1987),并在1990年代经由预测加工理论进一步精炼——累计已逾四十年实证积累。
我们以模块化方式调用EU路径,旨在深化对那些赋能或阻碍深层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的理解——目的并非构建又一套包罗万象的无意识理论,而是将多元、经验可验的无意识论述,编织进既有的杠杆点框架(LPF)架构之中。EU路径由此拓展了LPF的转型潜力,并明确将无意识情感过程与系统性变革相联结。为使这一桥梁可操作化,我们从文献中提炼出七个彼此兼容的理论簇群,每一簇群各捕捉一类关键的非意识内在动力机制:
1. 新无意识理论逾四十年研究表明:意识之外的心智过程对知觉、情绪与行为的引导力,几乎等同于意识思维本身(Bargh & Morsella, 2008;Hassin, 2013)。大规模元分析证实,这些隐性过程对选择与行为具有中等到较大效应量(Kurdi 等, 2021)。早期研究追问“无意识是否重要”,近期研究则聚焦“无意识如何运作”。当代模型将心智视作预测驱动系统:外部事件在进入意识前,即被无意识赋予情绪价值标签,并与基线预期(先验)比对,触发自动调整(Kihlstrom, 2019)。
此机制性观点有助于解答LPF最深层之谜——为何范式转变如此迟滞:自动的情感反馈环在有意识推理介入之前,早已持续强化既有世界观。
2. 动态系统理论脑—心智系统本身即是一个多层级、持续演化的网络(Bassett & Gazzaniga, 2011;Thelen & Smith, 1994);微小扰动即可推动神经活动跨越稳定态,触发突变式的质性跃迁——类似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制度跃迁(regime shift)。动态系统研究因此在神经尺度上突出了非线性、自组织与路径依赖,提醒我们:任何引导社会系统的尝试,皆需兼顾神经与社会层面的稳定性模式所具有的匹配性复杂度。LPF本身已邀请我们关注整体系统的反馈、信息流与治理规则;
而EU路径则将此系统观向内延伸,考察系统层级结构与价值、情绪、身份等内在动力如何互为塑造。此洞见直指LPF的弱点二(对非线性的处理不足)与弱点五(时间逻辑缺失),强调有效杠杆必须整合心智与社会双重尺度的复杂性。
3. 预测加工理论大脑是一个预测驱动系统,持续将感官输入与其多层级先验(priors)进行比对(Rao & Ballard, 1999)。当输入与先验冲突时,系统或更新先验,或采取行动改变世界以弥合差距——而此类操作通常远在意识之下完成(Friston, 2010;Clark, 2016;Hohwy, 2013)。微小的预测误差(即所感与所期之差)会逐层向上传递,直至系统修订先验或行动调适世界——全程在无意识层面运作;意识所感知的,仅是最终的“最佳猜测”解释(Friston, 2010)。
因范式层级的世界观位于该层级结构的顶端,故而作为深层先验,仅当预测误差持续累积,或环境被重构以提供新证据时,它们才会发生转变(Wheeler 等, 2020)。预测加工理论因此为LPF提供了范式变革之惯性与临界点的具体机制解释。
4. 具身性(4E)理论认知并不仅局限于大脑;它在实时循环中展开,耦合脑、身体与环境。“4E”指认知的四个特征:具身性(embodied)、嵌入性(embedded)、生成性(enactive)与延展性(extended)——即认知跨身体、环境、行动、工具及社会他人而分布。知觉重演过往的感官运动经验;工具、符号与他人皆可作为思维系统的功能性延展(Varela 等, 1991;Barsalou, 2008)。
由于身体感受状态持续调节着情境中哪些目标与价值凸显出来,深层杠杆干预必须通过充满情感的具身化体验进行,而非仅靠抽象话语。这意味着:针对范式与目标的干预,唯有调动具身情绪、使结构性变革同时在身体直觉层面产生共鸣,方能真正生效。共享的身体实践可重置情感氛围,松动对系统变革的抵抗(Fuchs, 2012)。
5. 关系性发展系统理论心智是一张持续演化的关系之网,贯穿基因、大脑、身体与社会—生态情境的全生命周期。发展通过双向、多层级反馈环推进:经验可“深入至”基因表达层面,而基因潜能亦塑造未来经验(Mascolo, 2016;Meaney, 2010;Siegel, 2020;Lerner & Overton, 2021)。其中绝大多数交换发生于意识之外,使无意识成为心理与世界观持续转变的稳定驱力。
通过追踪微层级的“基因—经验”级联如何累积为宏观范式跃迁,该理论直接回应LPF的弱点二(线性层级偏见)与弱点五(时间逻辑缺失),揭示深层杠杆必须协同把握时机、情境与关系性反馈——而不仅限于信息流。
6. 文化神经科学该领域为文化心理学与社会神经科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文化意义系统与脑网络之间的双向塑造:文化模塑神经回路,而神经反应又巩固文化意义(Han & Northoff, 2008;Kitayama & Park, 2010;Chiao 等, 2010)。例如,互依型文化个体在评判自我特质时,其社会视角神经网络(后颞上沟,pSTS)激活更强;而独立型文化个体仅在评判他人时激活同一网络。
文化神经科学由此澄清LPF的弱点三(文化、权力、情境盲区):范式不仅是观念,更是生物性具身化的先验,承载于特定的脑连接模式之中。因此,深层杠杆必须在话语与神经双重层面介入集体意义,并把握文化图式——及其神经表征——最具可塑性的时机展开干预。
7. 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社会类别与评价/特质之间的自动联结,形成快速的、直觉式的反应,完全独立于有意控制(Greenwald & Banaji, 1995;Nosek 等, 2011)。元分析显示:即使控制显性态度后,这些内隐联结仍能以小至中等效应量预测真实行为(Greenwald & Lai, 2020)。因此,该理论澄清了LPF长期悬而未决之谜:意识层面所宣称的价值观与目标常无法转化为行动,原因在于深层内隐联结优先塑造了知觉与判断。
运用此洞见,意味着须将范式层级的干预与那些能重塑或反向启动(counter-prime)内隐联结的环境设计相结合——从而弥合削弱诸多可持续努力的“价值—行动鸿沟”。
综上,这七大理论簇群共同勾勒出一条从分子到意义的连续路径:
新无意识研究揭示自动预测如何与意识思维交织;
动态系统与预测加工模型解释深层范式何以顽固抵抗变革,又如何在误差信号累积时骤然翻转;
具身性与关系性发展研究将此类翻转锚定于真实的、身体的、生命历程的体验;
文化神经科学揭示共享叙事如何切实重构自我相关神经网络;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则证明:此类神经重构在反思启动前即已引导行动。
这些汇聚的洞见,揭露了LPF的盲点——范式转变的内在机制——并提供了一套诊断该机制的“工具箱”(见图1)。
![]()
需说明的是,EU路径暂不纳入弗洛伊德式精神动力学:尽管近年有尝试将其与认知神经科学调和(Solms, 2017),但此类提议仍与本框架所依据的七大理论——即那些经验可验、经长期累积验证的原则——存在张力。若现阶段引入弗洛伊德模型,将破坏此理论集群的内部一致性。
下一部分将上述理论提炼为若干分析性视角,供实践者运用于真实的转型项目之中。
源自EU路径的分析性视角
构成EU路径基础的七大理论中,“新无意识”与“内隐社会认知”表明无意识过程塑造行为,却鲜少详述其与意识活动的互动机制。理解这些机制,需倚重另外五种互补的系统层级理论——它们追踪身心—环境耦合及社会—生态系统反馈。将这七个视角依“个体内 → 社会”连续谱排列,共同回应了Shove(2010)的批评:心理学常将心智之外的一切仅视为背景;同时,它们亦推进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调和(Mascolo, 2016;Thagard, 2014)。整体而言,这七者填补了LPF的内在动力盲区,并为下文前六个分析视角奠定基础;视角7“情绪界面”则单独于后文《情绪作为界面:通向无意识的最短路径》一节展开。
视角1:复杂—适应性心智(Complex‑adaptive mind)
心智作为复杂适应系统运作:无数相互作用的元素自组织为稳定模式,而这些模式始终处于转变临界态(Thelen & Smith, 1994)。其演进轨迹在不同稳定态间蜿蜒穿行,微小扰动即可推动整个系统跨越阈值,触发质性相变;大规模脑网络技能学习研究已证实此类关键性重构(Bassett & Gazzaniga, 2011)。
该视角植根于动态系统理论与预测加工理论,将人重新构想为一种动态过程——持续与环境协商身份认同。这意味着:精心把握时机的微干预(而非粗暴的结构性冲击)。战略性“柔性”杠杆——即推动系统趋近其临界点的轻推——由此可应对LPF的弱点二(线性层级偏见)与弱点五(时间逻辑缺失)。
视角2:具身性(Embodiment, 4E)
整合4E认知、文化神经科学与关系性发展系统理论,此视角阐明上述模式如何在身体中实现并被感受。它主张:认知产生于实时的脑—身体—环境循环;知觉重演过往的感官运动经验(Wilson, 2002);而工具、符号与他人皆作为思维系统的功能延伸(Varela 等, 1991)。
文化神经科学研究证实,此类循环具有文化嵌入性:互依型社会个体即便在评判他人时亦激活自我相关神经网络;而独立型文化个体则倾向相反模式(Han & Northoff, 2008)。由于身体感受状态持续调节着哪些目标与价值在情境中凸显,深层杠杆必须诉诸富含情感的体验,而非仅依赖话语——从而针对LPF的弱点一(内在动力缺失)与弱点三(文化与情境盲区)。共享的身体实践能迅速重置日常“情感氛围”,松动对系统性变革的抵抗(Barsalou, 2008;Fuchs, 2012)。
视角3:群体共振(Group Resonance)
文化神经科学表明:当两人目光交汇,其神经节律与心跳可同步(Palumbo 等, 2017);此类微观同步性可向外扩散,塑造集体情绪氛围。
此现象涉及人际神经生物学记录的“脑—脑耦合”(Siegel, 2020),以及通过社会网络传播的自动偏见(Greenwald & Banaji, 1995;Kurdi 等, 2021)。群体共振因而成为情绪信号的无意识放大器。
在此视角下,人类不再是孤立的理性计算者,而是情感共振动的节点。可持续转型必须精心设计空间布局、共享节律与象征线索等环境,使群体得以同步呼吸、移动与感受——从而使大规模变革具有传染性与持久性。该视角通过揭示:集体意义系统实为生物性具身的深层先验——直指LPF的弱点三(文化、权力、情境),同时亦照亮弱点一(内在动力)。
视角4:过程性心智(Processual Mind)
结合预测加工模型与表观遗传—发展研究,此视角将记忆再巩固(memory reconsolidation)视作转变的核心引擎:每次回忆皆重构存储内容,故身份与价值从非固定记录,而是动态编辑的文本(Nader & Hardt, 2009;Meaney, 2010;Barrett, 2017)。前几个视角聚焦即时动力,而视角4则嵌入时间轴,揭示重复共振如何固化为叙事性先验。人由此呈现为持续重写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时间性作者”。
转型工作无法依赖单一冲击;它必须将短暂体验线索,与周期性意义建构及长周期叙事编织在一起。通过为LPF注入时间逻辑与路径依赖,该视角填补了弱点五,并间接开启弱点一中关于内在动力的时间维度。
视角5:微观—宏观耦合(Micro–Macro Coupling)
植根于关系性发展与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此视角追踪情绪、身份与实践的微观转变如何推动社会结构变革,而结构又反馈重塑内在动力的双向穿梭(Lerner & Overton, 2021;Meaney, 2010;Han & Northoff, 2008)。微小扰动可使系统越过阈值,并向上涟漪扩散至更大制度层面;由此形成的新政策或规范,又反写入日常情感与习惯之中。
波哥大每周“无车日”项目即为该循环的例证:一次临时道路封闭,最终推动全市交通体系改革(详见后文《七视角导出的实践原则》)。通过揭示此类跨尺度节奏,该视角弥补LPF的弱点二(线性层级偏见)与弱点五(时间逻辑缺失)。它同时警示:孤立聚焦个体或结构皆将错失连接齿轮;持久转型需“双向推动”式干预——同步驱动两端,使个人体验与制度重构在自维持循环中彼此强化(Newell 等, 2021)。
视角6:半透性人(The Semi‑Permeable Human)
整合4E认知、文化神经科学、预测加工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此视角将人描绘为半透性(semi-permeable)存在——即自我与环境持续互构(Clark & Chalmers, 1998)。数据痕迹、共享节律、算法提示等,可渗过自我与环境间那层薄薄边界,实时更新身份与行动(Varela 等, 1991;Han & Northoff, 2008;Greenwald & Banaji, 1995)。社会学意义上,能动性与结构并非分离领域,而是共构的流动过程。
欲使社会变革稳固扎根,需创造空间、工具与共享惯例,使有益线索能在边界间自由回流。当轻微推动经此循环流转,人们开始将其感受为“自身所生”;一旦群体集体采纳,新范式便得以稳固驻留。通过凸显此类双向边界流,该视角应对LPF的弱点三(忽视文化、权力、情境),并辅助弥补弱点二(线性层级偏见)。相较于视角5解释“变革如何跨尺度级联”(微观干预触发宏观结构跃迁),视角6则揭示:边界本身具有渗透性,使信号双向流通,能动性与结构在每一刻共同生成现实。
情绪作为界面:通往无意识的最短路径
无意识可从诸多角度加以分析,然而内省或对话皆无法让我们直接检视它。情绪提供了最直接的迂回路径:由皮层下回路自动生成、并通过身体感受传递的信号,将无意识的预测带入意识层面(Panksepp & Biven, 2012;Damasio, 1999)。在此循环中:无意识预测 → 以情绪形式浮现 → 触发行为 → 行为引发意识性解读形成一条连续回路:无意识 → 情绪 → 行为 → 意识。
前述六个视角已从毫秒级神经预测追溯至反思性治理层面的无意识过程,但仍遗留一关键问题:什么提供了驱动力量(motivational energy)?预测误差、身体循环与文化符号,唯有在承载足够“被感受到的价值”(felt value)——足以推动人趋近或回避某行动时——方能真正驱动系统。这种动机能量,正由情绪提供。
在诸多研究情绪的学科中,本节聚焦于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因其神经与行为证据最为坚实(Barrett, 2017;Pessoa, 2022)。重复实证表明:杏仁核—脑岛—前额叶网络将身体信号整合为情绪,进而引导后续思维与行动。情绪表现为一种复杂动力过程,而非理性的对立面;临床与行为研究证实:当情绪被剥离时,判断与学习能力反而下降,而非提升。
由于情感流贯穿并放大(或抑制)前述各视角所揭示的每一条通路,我们特设视角7——情绪放大器(Emotional Amplifier):它如同一个调节旋钮,可增强或减弱各通路的影响力,并决定无意识动力何时将更广泛的社会系统推向持久转型。基于此,我们提出情绪界面视角(Emotion Interface Lens, 视角7),它将情绪视为无意识动力的操作性门户(operational gateway),从而在系统思维框架内锚定EU路径。
视角7:情绪界面(Emotion Interface)情绪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交汇点。情感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深部脑区自动形成的预测,与身体状态变化相整合,以感受(feeling)形式升入意识,并继而引导思维与行动(Panksepp & Biven, 2012;Damasio, 1999;Barrett, 2017;Pessoa, 2022)。当此观点与内隐偏见及偏好研究发现(Greenwald & Banaji, 1995)相叠加,情绪便成为无意识内容进入意识、并形成社会判断的主要门户。
该视角凸显一个自我强化循环:无意识预测 → 身体感受 → 情绪 → 行为调整 → 环境反馈 → 更新后的无意识预测
采纳此视角,意味着将情绪从“理性的敌人”重新构想为深度认知转变得以显现并付诸行动的关键把手。对社会转型实践而言,它启示我们:策略必须主动调节集体性的恐惧、安全感、好奇心等情感体验,方能撼动最终驱动行为的无意识世界观——由此填补LPF的弱点一(内在动力“黑箱”),并放大其在弱点二至五中所述杠杆的效力。
源自扩展无意识(EU)路径的七大分析视角,总结见表2。
![]()
由七大视角导出的实践原则
本节将前述七个分析视角转化为五项深层杠杆实践原则,将内在动力——无意识过程、情绪与关系性节律——置于行动设计的核心。我们视这些原则为一种初步框架,有待通过迭代式实证检验与跨案例比较研究进一步完善。该框架在LPF原有以信息与反馈为中心的工具箱基础上,补充了三项缺失关键要素:情感(affect)、非线性(nonlinearity)与微观—宏观互惠性(micro–macro reciprocity)。
这五项原则分别是:
- 点燃情绪
(Ignite Emotion)
- 从身体出发
(Start with the Body)
- 驾驭复杂性
(Harness Complexity)
- 同步个体与结构
(Synchronize Individuals and Structures)
- 循环与累积螺旋
(Spiral of Cycles and Accumulations)
每项原则均操作化地整合若干分析视角,并针对LPF某一具体局限,填补“忽视情感的规划”“线性执行逻辑”“微观—宏观脱节”及“静态路径依赖”等缺口。
实践原则一:点燃情绪——以通达无意识LPF预设更优信息或科学知识即可重塑行为,然而变革极少持久,除非人们首先共同感受到某种情绪。哥伦比亚波哥大的每周“Ciclovía”(全市无车日)项目即为明证:市政府将道路封闭转化为一场融合音乐与舞蹈的街头节庆,由此触发群体同步的喜悦浪潮;短短五个月,周末骑行人数翻倍,该模式随后推广至全球300余座城市(Montero, 2017)。
正如“群体共振”与“情绪界面”视角所预测:共享情绪通过神经与社会网络传播,催生低阻力行动,重写基线预期(先验),并最终固化为新型交通政策。情绪 → 行动 → 无意识转变 → 结构重塑,构成一个自我强化的放大回路——既填补LPF弱点一(内在动力黑箱),又为应对弱点二至五的杠杆提供动能。启示:在制定规则或激励措施前,先设计能引发集体情感闪光的体验(Zumeta 等, 2016)。
实践原则二:从身体出发,而非抽象指令告知人们“请走楼梯”或“节约用水”往往收效甚微;而直接与身体对话的设计却成效显著。
一项将楼梯改造成富有趣味性的“音乐灯光互动阶梯”(踩踏触发音符与光影),在六周内将楼梯使用率从49%提升至70%(Boutelle 等, 2001);
淋浴喷头嵌入实时颜色反馈系统(水温/用量变化引发颜色提示),使用水量减少22%,能耗降低11%(Tiefenbeck 等, 2018)。
此类干预之所以有效,正因其契合“具身性”(4E)、“半透性人”与“情绪界面”视角:身体是情绪与无意识的首要入口;当改变始于感官—运动体验而非理性说教,行为改变便自然发生,并逐步沉淀为新的习惯与意义结构。此举直接回应LPF弱点一(忽视内在动力)与弱点三(文化—情境盲区),将抽象目标转化为主体可感、可做、可共享的日常实践。
实践原则三:驾驭复杂性动力学
荷兰的“三角洲计划”(Delta Program)将深层气候不确定性转化为适应性路径:Haasnoot 等(2013)绘制了基础设施需转换轨道的反馈驱动型临界点——当海平面上升与用水需求交互作用达到阈值时;Van Alphen(2016)则将这些路径嵌入一个迭代治理循环,将国家预算与区域实时信号动态关联。
这些试点循环正体现了“复杂—适应性心智”与“过程性心智”视角:不再线性预测结果,而是注入微小、重复的刺激,让系统自行描摹其响应曲线。此举挑战了LPF隐含的信念——“越深层的杠杆,越能引发越大规模的多米诺效应”。实践中,往往需多次脉冲式干预,平坦的响应曲面才会突变为陡峭的采纳跃升。
此逻辑同样适用于非连续性社会跃迁:频繁的小规模试验可在主导世界观中累积“微裂痕”,使系统持续处于临界状态;一旦政策窗口或危机事件出现,剧烈跃迁即成为可能(Scheffer 等, 2018)。因此,复杂性动力学既补充了LPF的渐进主义视角,又为驾驭渐进与突变两类转型提供了战略指南,从而应对LPF弱点二(线性层级偏见),并强化其弱点五所强调的时间逻辑(路径依赖与关键时机)。
实践原则四:同步个体与结构
诸多气候与福利项目陷入停滞,正是因为行为改变与制度运行处在分离的回路中(Shove, 2010;Sheeran, 2002):新规则未触动民众的情感与习惯,而行为变化又未能及时推动预算调整。LPF虽关注信息流,却极少说明:数据必须经由情绪与无意识层面转化,方能重新耦合行动与结构(弱点二)。
结合“微观—宏观耦合”与“群体共振”视角,可提出对策:构建一个实时双向闭环——
行为数据 → 自适应激励或规制 → 社会比较反馈——
使个人选择迅速显现于系统层级,而结构性响应又即时反馈回日常生活。
斯德哥尔摩的实时拥堵收费试点即依此逻辑运作:司机数分钟内调整路线;收费费率每周动态优化;收入定向投入公交系统;工作日内城交通流量下降22%(Eliasson, 2014)。这种双向设计实现了能动性与结构的同步,填补了LPF弱点三(文化、权力、情境盲区),并强化了对弱点二的修正。
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普选权、社会保险、大众电气化——无不依赖此类快速循环的微观—宏观反馈:微小、可见的行动即时触发制度回应,使新行为常态化、参与扩大化,并逐层叠加新规;一旦“微观行为 ↔ 宏观结构”的循环足够迅捷,新模式便实现自我强化,旧秩序再也无力将系统拉回原轨。
实践原则五:循环与累积螺旋
LPF假设一种线性时序:设定目标 → 撬动深层杠杆 → 系统前进。实践中,早期成效常因反弹或衰减而消失——因规划、执行与制度固化过程,被未曾设计的反思、再学习与情绪再点燃循环所打断(弱点五)。
“过程性心智”视角表明:记忆、价值观与身份在每次被唤起时皆被重新编辑;“复杂—适应性心智”视角补充道:微小推动仅在重复脉冲后方能引发跃迁;再结合“情绪界面”视角,三者共同指向一种分层时间架构:
- 短期
(数日/周):开展简短实验,感受“可能性”;
- 中期
(季度):重构意义框架;
- 长期
(年度):锚定制度性支持。
此类螺旋式循环持续作用于可塑性层级——无意识、情绪、习惯——使转型保持活力,从而回应LPF弱点一(内在动力黑箱)与弱点五(时间逻辑缺失)(de la Sienra 等, 2017;Berzonsky & Moser, 2017)。
上述五项实践原则是有意简化的操作指南,其设计明确对应前文《杠杆点框架(LPF):演进、优势与局限》中所列LPF各项弱点,以便实践者直接应用;但真实世界应用远为复杂。
由于人类心智模型本身即为复杂系统,同一干预在不同情境、群体与时间中可能呈现截然不同的轨迹;政策组合的效果更受其序列、强度、频率与捆绑方式的深刻影响。尤其需警惕:当受众将情绪性讯息解读为身份威胁,且该讯息以高强度重复出现、却未与意义建构相联结时,可能引发倦怠、不信任、犬儒主义,甚至强烈反弹。
因此,我们不应机械追问“某单一干预是否有效”,而需开展基于实地的研究,探究:哪些组合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有效。
即便已被广泛接受的心智科学理论,在可持续转型这一特定语境中,也鲜有经实地验证的案例。为此,我们建议四项务实策略:
- 开展小型重复性田野试验
,比较不同干预组合、顺序、强度与频率,绘制“何地何种方案有效”的情境地图(同一干预因地域、年龄、身份差异而效果迥异);
- 设置差异化的追踪时程
,在约4周及6–12个月时点重复测量简单指标——参与度、实际行为、不适/反弹信号——以评估短期效应的持续性(早期效果常消退,制度化需时间);
- 采用实时反馈与数据时,坚持最小化采集、透明标准、预设终止规则
,并审视成本分担与收益分配——因公平与信任是维系变革的前提条件(必要时纳入知情同意);
- 为防抵触,测试多种经本地语言、文化与身份调适的讯息与体验版本
,确保其被接收为“意义”而非“威胁”。
LPF各项局限与对应诊断视角及实践原则的映射关系,总结见表3。
![]()
变革性研究必须既拓展理论疆域,又加速现实世界的转变(Birney, 2021)。然而,结构性模型仅描摹外部反馈机制,心理学研究则聚焦个体内在变迁,致使实践者手握两幅互不兼容的地图。本研究通过将杠杆点框架(LPF)与当代心智科学相联结,初步勾勒出一种共享的制图学(shared cartography),将变革重新构想为递归过程(recursive),而非线性进程。
我们重点指出三片近期实证证据使之清晰浮现、但此前尚未被充分绘入的“未标绘疆域”:
- 引燃区
(Ignition Zones)——在短暂的“可塑性窗口期”内,情绪、注意力与时机精准同步,从而解锁变革(Siegel, 2020;Barrett, 2023);
- 分岔路径
(Divergent Paths)——同一结构性杠杆,对个体与集体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轨迹,因基础情感系统(Panksepp & Biven, 2012)经由文化特异性脚本过滤,进而塑造风险与收益评估方式(Kitayama & Park, 2010;Mesquita, 2022);
- 循环动力
(Looped Dynamics)——从适应性社会—生态系统循环(Holling, 2001)、公共资源治理(Ostrom, 2009),到大脑中带有情绪标签的决策回路(Pessoa, 2023),均可见行为 ⇄ 感受 ⇄ 结构的螺旋式互构。因而,引导转型不仅需追问“何处干预”,更须追踪动机能量与关系性反馈如何在这些互锁循环中传播扩散。
由本探索衍生出的五大实践原则,挑战了长久以来默然塑造可持续治理的若干根本预设。当传统路径将复杂现象碎片化为可管理变量时,这些原则揭示了情绪、体验与制度变革之间隐匿却关键的节律关联。它们并非用以取代信息导向或规则导向的方法,而是其不可或缺的互补——一个缺失的“共鸣腔”(resonance chamber);正因缺乏此腔体,许多结构性干预难以催生持久变革。
这一探索性重构敦促我们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分思维——即割裂内在转型与外在转型;它提示我们:最强大的杠杆恰恰出现于二者交汇之处——意识性设计与无意识动力在持续互塑的螺旋中共振激荡。
局限与未来研究
本研究旨在作为LPF与心智科学间的探索性桥梁,其目标在于指明研究地平线,而非宣称提供最终答案。文中所涉无意识理论在个体层面证据坚实,但仍亟需在完整的社会转型场景中加以检验;实证研究须进一步追踪:神经—情绪机制如何超越本文所举的城市气候案例,规模化驱动制度变迁。
测量工具尚处萌芽阶段:在实践者能切实构建本文所述反馈回路之前,须先开发衡量情感同步性、偏见迁移及时间分层效应的方法。
未来研究可沿三条互补路径推进:
- 深化情绪研究
:整合关于激情的哲学论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规范研究,以及文化—情感理论;
- 厘清边界条件
:系统探查情绪中心干预失效的情境——已有证据表明,个体差异(Doell 等, 2021)与文化语境(Kitayama & Park, 2010)对此影响显著;
- 开展阶梯式德尔菲专家研究
,构建一套灵活、可本地调适的指标体系;目标在于:保留LPF广为人知的术语框架,同时使指标易于因地制宜——从而让心智科学洞见能无缝接入LPF,而不损其共享语言的协作优势。
结论
从无意识视角观之,社会转型并非单一颠覆性事件,而是一条徐徐展开的螺旋:情绪、习惯与世界观经由身体与结构,渐次交织、共生演化。这一探索性制图学提示:当制度结构发生变迁,却未伴随情绪与无意识疆域的相应移转时,具身化的焦虑会将行为拉回熟悉轨道;反之,那些引发情感共鸣的微小共享体验,却可能加速制度演进,其效果远超传统模型预测。
LPF为理解结构性动力提供了无价洞见,却仍留白于无意识过程与情绪流动之域——而正是这些疆域,最终决定深层杠杆是稳固扎根,抑或转瞬即逝。
本研究发展的七大视角,邀请我们共同勘探系统思维与心智科学之间这片未竟之地。它们将转型重新构想为内在涌流与可见结构之间的持续对话,进而指出:可持续变革要求我们耐心关注二者交汇处那些精微通道。藉由勾勒这些初步联结,此一概念桥梁既尊重系统分析的严谨性,亦承认真人经验的复杂性;它不提供终极答案,而贡献一套暂行性术语(provisional vocabulary),供未来探索者继续测绘此疆域。
在此持续演进的转型制图学中,我们或终将发现:最强大的杠杆,正诞生于意识性设计与无意识生命的隐秘节律相逢之处。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25-025-01754-z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