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这回可能真的到坎儿上了。
最近香港媒体有篇评论点破了一个我们都不太愿意承认的事实:中国想把欧盟当成“战略伙伴”来处的努力,差不多到极限了。一位退休的外交官说得更直白,经济上还能做做生意,政治和安全上想让欧盟往“战略伙伴”靠?难了。
![]()
这话听着扎心,但现实就这么骨感。
荷兰安世半导体那档子事还没扯清楚,欧盟反手又对中国轮胎抡起了大棒。本周四他们正式宣布启动反补贴调查,流程都和电动车案如出一辙:13个月调查期,9个月后就能先征上临时关税。这节奏,熟不熟悉?
回想特朗普刚上任那会儿,不少人对中欧关系还抱有些期待。觉得美国转向保护主义了,欧盟总该有点自己的主意吧?结果呢?失望总比希望来得快。
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盼着欧盟能在中美之间保持点独立性,别华盛顿一敲边鼓就跟着起舞。但现在看,这想法越来越像是一厢情愿了。
按理说,中欧这本该是天作之合,没有根本性的安全冲突,历史包袱也不重,经济互补性还特别强。咱们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绿色技术和巨大市场,欧洲握着高端工业和技术创新。这组合,怎么看怎么合适。
![]()
可问题出在哪?外头的政治气候变了。
俄乌冲突一爆发,欧洲的安全焦虑彻底被点燃。加上拜登政府玩命拉拢盟友,大搞价值观外交,结果很多欧洲国家宁可牺牲点经济利益,也要在政治上“站对队”。说白了,安全感这东西,有时候比赚钱更重要。
这几年欧盟嘴上没少提“战略自主”,实际行动却是越来越往美国身上靠。无论是北约框架下的防务合作,还是在芯片、半导体这些关键产业上的政策,欧盟基本都在跟着美国的节奏走。
中国其实看得很明白,所以对中欧关系的期待一直很务实,从不指望欧盟选边站,只希望它别事事都跟着美国跑。电动车关税就是最好的例子。
去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搞反补贴调查,表面是贸易措施,里头政治味儿浓得很。美国2023年就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下了手,欧盟这波跟进,怎么看都像是被拉着的“配合演出”。
![]()
特朗普二进宫,中方起初对中欧关系还真抱过期待。4月份特朗普宣布要对各国加征“对等关税”后,中欧很快就启动了电动车最低价格承诺谈判。中国本来想复制2013年解决光伏争端的成功经验,可半年过去了,这事儿基本上不了了之。
实际上中方让步空间不小,不仅愿意给出口到欧洲的电动车设最低价,对欧盟要求的绿色技术合作也持开放态度。可现在呢?电动车问题悬而未决,轮胎又成了新靶子。下一步是不是该轮到钢铁、机械、电子产品了?
现在的局面确实耐人寻味:欧盟高喊“独立自主”,关键决策上却像是在抄美国作业。从半导体投资限制、供应链安全审查,到电动车关税和AI监管,几乎都能看到美国政策的影子。
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欧盟政客就把“战略自主”当口头禅。可这么多年过去,非但没见多少自主性,反而因为一味迎合美国,在经济上付出越来越大代价。欧洲工商界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碍于“政治正确”不好明说。
![]()
荷兰安世事件就是最新例证,表面上荷兰和欧盟在做决定,实际上还是没顶住华盛顿的压力。当中美科技战蔓延到欧洲,欧洲人用行动证明了他们所谓的“独立自主”确实有点名不副实。本来挺好的一手牌,硬是打成了现在这样。
当然,中欧关系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确实进入了更务实、也更艰难的阶段。接下来的真正考验,是欧盟能不能在利益和立场之间,做一回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毕竟,老跟着别人节奏走,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欧洲那些企业家们心里都清楚,跟中国闹僵了,找谁去买那么实惠的轮胎?上哪儿去寻这么稳定的供应链?美国能补上这个缺口吗?答案大家都心知肚明。
![]()
只是政治这玩意儿,有时候明知是亏本买卖,也得硬着头皮做下去。中欧关系这道题,难点从来不在经济逻辑,而在政治决断。欧盟什么时候能想通这一点,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