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街头,商场灯牌一盏接一盏亮起,唯独那块熟悉的红色招牌被摘了下来。
门口贴着白纸黑字的通知:“本店暂停营业,感谢陪伴。”人们路过时还会多看一眼——那是曾经火爆全国的西贝。
![]()
两个月前,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排队都要等号的餐饮巨头,会以这样冷清的方式收场?
全国各地的网友晒出照片,自己城市的西贝一家接一家关门。
北京、成都、武汉、呼和浩特……
连内蒙古老家都没能幸免。
这不是巧合,而是连锁反应。舆论风波过后,消费者的信任像断裂的弦,一旦崩了,就再也难续上。
![]()
01
说起这场“滑铁卢”,还得从那场和罗永浩的“口水战”说起。
最开始不过是一条普通微博,老罗去西贝吃饭吐槽菜品问题,本来没人太在意。结果西贝的反应直接把事态推向失控。
![]()
品牌完全可以低调处理,说几句软话安抚顾客。但西贝偏偏不走寻常路——不仅回应强硬,还放话要起诉老罗。
这一下,火彻底烧起来了。
越是想证明清白,越暴露问题。为了“正名”,西贝开放厨房参观,却让消费者看到了大量预制菜。
社交媒体上议论炸开:花上百块吃的不是现炒,是加热包。
消费者的心理防线瞬间崩塌。
一个靠“健康、手工、现炒”打天下的品牌,突然被揭开面具,那种落差,比吃到虫子还恶心。
![]()
02
面对舆论压力,西贝没能稳住阵脚,反而越救越乱。
贾国龙亲自出马拍“短剧”,员工在镜头前表演感人场景:什么“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送我一套房”“小孩因为吃不上西贝抱着店长哭”……
原本想博同情,却被骂得体无完肤。网友一边倒地质疑:“演给谁看?”
公关没做好,餐饮企业最怕的就是信任坍塌。没了信任,再好的菜都难下咽。
于是,西贝使出“最后一招”——撒钱。
当时的活动堪称“自杀式救场”:只要进店消费,无论点多少,都送100元无门槛代金券。
买个三毛八的馒头就能领一张。两部手机?那就领两张。
这力度,让外卖平台都自愧不如。
一时间,门店排起长龙,社交平台全是“西贝大排队”的视频。看似翻身了,其实只是短暂回光返照。
靠优惠堆出来的热闹,只能热一阵子,热不了一辈子。
![]()
03
很快,问题暴露。代金券限制太少,被黄牛盯上,闲鱼上成堆卖券。羊毛党薅得比谁都快,真正的顾客反而成了配角。
西贝烧钱换来的,不是忠诚,而是一波“薅羊毛”的浪潮。
等活动一结束,店里冷得比冰箱还清静。没有优惠的西贝,再也拉不回那些被代金券吸引来的客人。
同时,品牌形象雪上加霜。就在10月底,有顾客爆料在西贝儿童餐里吃出虫子。
![]()
闻一上热搜,彻底压垮了最后的信任。
要知道,西贝这些年主打“给孩子吃得放心”,靠的就是“健康、安全、天然”。如今食品安全出问题,再好的广告也白搭。
价格高、品质塌、服务紧张,三重夹击下,顾客转身就走。服务员的笑容都变得小心翼翼,怕哪句不对又招骂。
有顾客发视频说:“吃完饭,店员塞了好几包零食让我下次再来,看得出他们真的慌了。”
这不是一家餐厅的低谷,而是一整个品牌信任体系的坍塌。
![]()
04
“罗永浩事件”,根子从来不在老罗,而在企业的傲慢。
贾国龙不是不懂餐饮,而是太自信,觉得品牌大了,就能硬刚舆论。
西贝的问题,不是“用预制菜”,而是“用现炒的价格卖预制菜”。
顾客不是不能接受半成品,而是不能接受被欺骗。
就像那阵子发券,大家挤破头排队吃饭,没人说贵,因为价格对了。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完美”,而是“值”。
西贝这些年靠“中产餐桌”定位崛起,一个馒头二十多,一个蒸饺近三十。
顾客愿意掏钱,是因为相信食材、相信品牌。可一旦发现背后全是工厂袋装,那股“信任感”就彻底碎了。
曾经的护城河——高价和品质——成了反噬的源头。越贵,失望就越深。
而一旦信任破裂,公关、优惠、短剧,都救不了。
餐饮行业的根本,不是营销,不是噱头,而是那一口真材实料的安心。
![]()
这场危机,给整个餐饮圈都上了一课:企业不是倒在舆论里,而是倒在傲慢里。
消费者可以被打动,但不会被糊弄。
西贝想学胖东来,树立“真性情老板”形象,却忽略了胖东来的底气是透明、公平、实在;而自己,只有情绪,没有诚意。
从要上市的千亿雄心,到如今的闭店潮,西贝这艘大船终于撞上了信任的冰山。剩下的,就看贾国龙还想不想修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