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11日长沙讯 11月11日,湖南省旅游资源普查成果新闻通气会在长沙召开。此次普查是湖南首次实现全省概念、全面动员、全域核查的资源大普查,工作成果不仅首次摸清了全省旅游资源的“家底”,更发掘出一批极具高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新资源。
![]()
本次普查覆盖湖南省14个市(州)和122个县(市、区),共收录单体旅游资源高达147584处。普查结果显示,资源覆盖国家旅游资源分类的全部8个主类,并根据湖南实际新增了“红色文化”这一主类,总计覆盖132个基本类型,比国家标准增加了22类。
从资源占比来看,建筑与设施类资源以75111处位居第一,占比47.09%。水域景观类和历史遗迹类占比均为10.67%;地文景观类11110处,占比7.53%。新增的红色文化资源共查明4592处,占全省总量的3.11%。
在资源品质方面,全省优良级(三、四、五级)旅游资源共计32283条,占总量的21.87%。其中,高等级资源(四、五级)共计5695条,五级资源达到1418条。在空间分布上,优良级资源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特点,特别是在湘西地区(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集聚程度较高,资源总量占全省的26.94%。
本次普查新发现了一批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隐藏款”资源,新发现资源总数达到25491处,占资源总量的17.27%。其中,新发现的建筑与设施、水域景观和地文景观分别位居前三位。
在新发现的资源中,优良级资源数量达3331处,涵盖9大类、129个基本类型。郴州市、湘西州、株洲市在新发现优良级资源数量上名列前茅。从新发现资源总量来看,株洲市(2978处)、常德市(2955处)和益阳市(2863处)排名前三,这批新资源将成为湖南旅游市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作为本次普查的重点,共查明红色旅游资源4592处,其中新发现新认定红色旅游资源369处,进一步丰富了湖南“伟人故里、红色摇篮”的品牌内涵。在工作手段上,普查采用了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并融合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立体展示,确保了普查数据的全面与真实。
普查成果的价值重在后续的转化和运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成果转化工作。首先是成果的汇报与衔接。迅速向文化和旅游部及省委、省政府等进行专题呈报,并以普查数据为基础,加强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其次是成果的宣传与推介。制定后期立体宣传方案,持续推广普查成果和新发现的优质资源。第三是成果的招商与开发。全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湘味”特色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与新场景。第四是成果的统筹与创新。深入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构建湖南“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最后是成果的保护与更新。建立旅游资源成果保护体系,对普查成果实行动态管理,形成持续、高效、有序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格局。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编辑:朱友芳 实习生:袁浩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