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一文速览胃癌诊疗新进展
整理 | NIENIE
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于昆明召开,在11月8日的青年先锋消化肿瘤前沿论坛分会场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进行了题为“胃癌:解码靶向密码,驱动创新诊疗”的专题汇报,从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突破到局部进展期的多模式治疗优化,再到早期胃癌的微创技术创新,深入剖析了当前胃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医学界特此整理汇报的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
图1:现场汇报
晚期胃癌:生物标志物驱动的精准诊疗前沿
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列,数据显示,约42%的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防治形势严峻。张小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当前胃癌诊疗主要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如何持续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时间?如何为局部进展期患者争取根治机会与长期获益?以及在精准医疗时代,微创技术等新兴手段将如何重塑胃癌诊疗格局?面对该挑战,胃癌的治疗应依据患者肿瘤分期与分子分型,综合运用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方式,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争取最佳疗效。在这一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应用,对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关键指导作用。
HER2:从经典靶点到ADC驱动下的精准革新
HER2、Claudin18.2与dMMR是当前晚期胃癌中备受关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HER2作为最早被发现的生物标志物,至今仍是最重要的治疗靶点之一。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的持续研发,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最新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更新了HER2的分类命名,旨在结合当前药物研发进展,进一步优化分类体系,为未来制定更精准的抗HER2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
图2:生物标志物HER2的进展(图源讲者课件)
而ADC药物的出现,则将HER2靶向治疗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强阳性(IHC 3+或FISH+)患者,扩展至中表达(IHC 2+/FISH-)人群,未来甚至有望覆盖HER2低表达(IHC 1+)患者,成功填补了晚期胃癌后线治疗的空白。
![]()
图3:ADC药物在晚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图源讲者课件)
Claudin 18.2:胃癌精准治疗新篇章
继HER2之后,Claudin 18.2(CLDN18.2)成为胃癌领域又一重要生物标志物。它在正常胃黏膜中通常埋藏于紧密连接处,而在恶性转化过程中保持表达,使其易于被单克隆抗体结合,从而成为一个理想的治疗靶点。佐妥昔单抗是全球首个靶向Claudin18.2的单克隆抗体,在国际多中心III期SPOTLIGHT研究中展现显著疗效。结果显示,其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0.61个月 vs 8.67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25%;P=0.0066)和中位总生存期(OS)(18.23个月 vs 15.5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5%;P=0.0053)。更重要的是,HER2和Claudin 18.2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基本不重叠,这意味着Claudin 18.2为HER2阴性患者提供了治疗新方向。
除单克隆抗体外,CAR-T细胞疗法也为胃癌治疗带来了突破。CT041是中国学者开发的首个针对Claudin 18.2的CAR-T细胞疗法,在其针对Claudin 18.2阳性晚期胃肠道肿瘤的Ⅰ期研究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治疗组的中位PFS达3.25个月,优于对照组的1.77个月(HR=0.366,P<0.001),且部分患者实现长期缓解或趋于治愈。
![]()
图4: CT041的作用机制及Ⅰ期临床主要疗效结果(图源讲者课件)
FGFR2b:胃癌精准治疗的后起之秀
除上述靶点外,FGFR2b作为胃癌领域新兴的高潜力靶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bemarituzumab是一种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与FGFR2b结合,抑制FGFR2b信号通路。FORTITUDE-101研究是探索bemarituzumab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一线治疗FGFR2b过表达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随机双盲试验。预先设定的中期分析显示,研究达到主要终点:bemarituzumab组mOS为17.9个月,优于安慰剂组的12.5个月(HR=0.61,P=0.005)。尽管在今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会议上公布的最新结果显示,两条生存曲线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而趋于重合,但针对FGFR2b过表达人群的靶免治疗探索仍具有重要意义。
![]()
图5:FORTITUDE-101研究(图源讲者课件)
局部进展期:多模式治疗助力患者痊愈
基于晚期胃癌在靶向及细胞治疗等领域取得的突破,当前的研究重点正将单抗、双抗、ADC及CAR-T等创新疗法,逐步应用于局部进展期阶段,推动治疗策略的系统性前移。在此背景下,围手术期治疗模式也迎来重要变革。
中国III期RESOLVE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标签、多中心III期试验,比较了围术期SOX方案与术后辅助化疗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疗效。结果显示,围术期SOX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5 年无病生存(DFS)率(53.2% vs 45.8%;HR=0.79,P=0.034)]和5年OS率(60.0% vs 52.1%;HR=0.79,P=0.049),其确立了SOX方案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为我国胃癌围术期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高级别证据,被CSCO指南列为I级推荐。
![]()
图6:RESOLVE研究(图源讲者课件)
与此同时,随着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中取得成功,其应用前沿已延伸至围术期阶段。MATTERHORN研究是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免疫联合化疗在围术期OS取得阳性结果的全球III期研究,评估了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方案对比安慰剂联合FLOT方案用于可切除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围术期治疗的疗效。该研究首次证实,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和3年无事件生存期(EFS)率,为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
图7:MATTERHORN研究(图源讲者课件)
早期胃癌:微创外科与AI早筛推动诊疗关口前移
尽管晚期与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进步显著,但提高我国胃癌整体生存率的根本仍在“早诊早治”。张小田教授指出,我国计划在2030年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至46.6%,这对胃癌的早筛早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
在诊断层面,AI为早期胃癌筛查提供了重要助力。例如,基于AI的腹部CT平扫GRAPE模型,能够对非增强型CT图像进行分析,实现对早期胃癌的“机会性筛查”。该技术尤其适用于综合医院中因其他疾病进行CT平扫的人群,有望提升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早发现、早干预奠定基础。
在治疗方面,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已成为胃癌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在实现精准切除、保留功能的同时,还能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加速康复,为患者后续治疗与整体预后奠定良好基础。
![]()
图8:腹腔镜根治术的应用(图源讲者课件)
进一步地,“超微创手术(SMIS)”理念也正在推动外科模式革新。该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手术路径,降低了手术风险,也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现有回顾性研究表明,超微创手术在疗效上与传统手术相当,同时在器官功能保留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不过,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单臂或回顾性研究,未来还需更多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此外,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患者提供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选择,有助于最大限度保留胃功能,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成为早诊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图9:SMIS在胃癌及相关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图源讲者课件)
小 结
随着靶向治疗不断突破、免疫战线持续前移、微创外科日益精准,胃癌已进入以生物标志物为导向的精准诊疗时代。在中国发病负荷重、晚期患者多的现实背景下,这条“从晚期到早期、从药物治疗到局部干预”的全周期优化路径,正在逐步改写中国胃癌患者的生存结局。
专家简介
![]()
张小田 教授
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副院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 执行院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方向:消化系统肿瘤(胃癌)防诊治一体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北京市“登峰”人才培养计划团队负责人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理事胃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等
中国抗癌协会 理事 肿瘤信息化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等
中国女医师协会 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 秘书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 胃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致力于推动我国胃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精准诊疗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牵头临床研究推动10种药物/方案进入临床实践,获批专利10项;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JAMA、Nature、Lancet、JCO
等主刊/子刊发表文章33篇,总影响因子447分,单篇最高引用371次;撰写指南27项, 24项研究改写33项国内外指南。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