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复盘:从两块泡泡糖到"天价索赔"的荒诞升级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江苏苏州的“好想来零食乐园”里,一场因两块泡泡糖引发的纠纷正在上演。3岁幼童随手拿起货架上的泡泡糖未付款,母亲王女士发现后立刻带孩子返回道歉,并按超市要求赔付了60元。然而事情并未结束,超市工作人员随后竟指控孩子偷窃了数千元商品,却拿不出任何证据。
监控录像始终缺席的指控、从60元飙升至数千元的索赔、三岁幼童被公开贴上“小偷”标签,这三个荒诞转折点瞬间将事件推向舆论风暴中心。更讽刺的是,最终家长实际只支付了10元泡泡糖钱,与最初60元索赔相差六倍,这场闹剧的荒唐程度可见一斑。
法律视角:超市索赔行为的三重违法嫌疑
三岁娃娃连“偷窃”概念都理解不了,货架高度还没孩子个头高,超市硬要扣上“盗窃数千元”的帽子,这操作比让幼儿园小朋友解微积分还离谱。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谁主张谁举证”,超市既无监控录像又无失窃清单,却要求家长自证清白,已经涉嫌违法。
更严重的是,公开指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偷窃”可能构成《民法典》规定的名誉侵权。当孩子被店员凶狠的语气吓得浑身发抖,紧紧攥着妈妈衣角时,这种心理创伤远比60元赔偿更值得关注。而所谓“偷一罚十”的店规,不过是商家自说自话的霸王条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行业乱象:那些年超市索赔的"潜规则"
两块泡泡糖的市场价撑死不过五块钱,超市却要求按前一位顾客60元的消费额赔偿,这算术水平怕是体育老师教的。隔壁金店的金价都没这么夸张。这种拍脑袋式的索赔加码,暴露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超市管理混乱的真相。
类似“女子带娃买奶粉被诬偷窃”的事件屡见不鲜,部分商家将防盗成本转嫁消费者的套路已经形成行业痼疾。从模糊定价到索赔加码,再到心理施压,商家利用家长护犊心理进行讹诈的行为,正在不断挑战商业伦理的底线。
维权指南:面对不合理索赔的三步反击法
王女士带着丈夫和朋友一同前往超市,明确表示“愿意为两块泡泡糖承担责任,但绝不可能认下莫须有的‘千元失窃’”的应对方式值得借鉴。面对商家无理指控,消费者应当立即要求调取监控,拍摄商品价签,保存沟通录音,完成证据固化。
在警方介入后,超市最终退还50元(实赔10元)的结果证明,公权力能有效遏制商家讹诈。若商家坚持不实指控,消费者完全可以反向追责,主张赔礼道歉甚至精神损害赔偿。本案若走法律程序,超市或面临比60元更高额的赔偿。
道德反思:当商业逻辑碾压人性温度
“好想来”总部启动调查的速度,倒是比自家门店找监控的速度快得多。这起纠纷给所有商家敲响警钟:遇到未成年人误拿商品,正确的操作流程应该是先查看监控确认事实,按商品实际价值协商赔偿,而不是像抓壮丁似的随便逮个孩子当替罪羊。
对比商家无证据指控幼童与家长主动道歉+理性维权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质问:货架高度设计是否考虑儿童?员工培训是否包含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商业场景中不该只是一纸空文。
尾声:让每块泡泡糖都有明码标价的权利
三岁娃的衣兜能装下两颗泡泡糖,却装不下商家的蛮不讲理。这起事件启示我们:完善监控系统是商家义务,按实际损失索赔是法律底线,保护儿童权益是社会共识。当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时,既要像王女士一样坚守法律底线,也要推动商家建立更人性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超市最终为两块泡泡糖付出的是品牌信誉的代价,这比6000元的荒唐指控更值得经营者反思。在法治社会里,每块泡泡糖都该有明码标价的权利,每个孩子都该有无忧购物的童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