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11月10日,北京大学董尔丹院士、曾毅教授、姚尧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周迎教授、大阪大学刘克洋教授、香港大学贝大为教授和林大庆教授等开展的一项队列研究发布于国际顶刊《柳叶刀-公共卫生》。这项研究对近1.2万名老年人追踪了13年发现,当健康生活方式与良好社会环境兼具时,自理寿命(个体保持生活自理状态的预期寿命)的提升最大,男性增加3.94年,女性增加3.89年。
“我们的研究灵感来源于一个困扰学界多年的现象——‘男女健康-生存悖论’。在世界范围内,女性普遍比男性长寿,但她们带病生存的时间也更长。在中国,女性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几乎是男性的两倍,高达7.83年,而男性为4.21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姚尧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健康老龄化路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多受益于生活方式改善,女性从社会支持的提升中获益更大。
![]()
中国健康老龄化研究发布于《柳叶刀-公共卫生》。
研究团队通过医学、环境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揭示了三大重要发现:
第一,发现失能干预的“防护盾”与“安全网”双重机制:健康生活方式通过“防护盾”机制从源头预防失能,可延长自理寿命2.5年,其中规律运动效果最显著。社会决定因素发挥“安全网”作用,不仅预防失能,更能促进已失能人群功能恢复,可延长自理寿命2年。
第二,揭示健康老龄化的性别差异化路径:男性从生活方式改善中获益更显著,自理寿命延长2.45年(女性2.09年);女性从社会环境优化中获益更多,自理寿命延长1.95年(男性1.67年),反映出性别特异性的健康促进路径。
第三,证实协同干预可延长自理寿命近4年:健康生活方式与良好社会环境协同作用,可使自理寿命延长近4年,总寿命延长超5年。在最优社会支持下,男女自理寿命差距几乎消失,证实失能期长短主要受可干预的社会因素影响。
“也就是说,女性额外的失能年数并非完全由生物学因素决定,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可以改变的社会因素所驱动。”姚尧解释道。
姚尧表示,为了有效促进健康老龄化,研究团队提倡针对男性和女性制定差异化的公共卫生策略。对于男性,可以重点关注行为改变,如开展针对性的戒烟项目、减少饮酒、提倡健康饮食和运动;对于女性,则需要更宏观、更结构性地思考,包括增加教育机会(针对老年女性的教育)、建设社区中心和社会项目、系统性地应对社会孤立问题、确保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但最关键的是,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社会支持缺一不可。“在设计良好的社区中心开展运动项目,通过社会网络提供营养支持,这种整合性策略能为人们带来近4年的额外生活自理的寿命。”姚尧介绍,不同地区可以根据人口特征和资源条件调整侧重点,但行为干预和结构性支持这两个组成部分都不可或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