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江苏常州街头,一辆小米SU7烧得只剩骨架,火光冲天半小时,连爆炸声都炸醒了整条街。
可诡异的是,火还没灭透,评论区就已“剧本齐飞”:“车主自己装了改装电池!”“拖车司机扔烟头惹的祸!”“车灯还亮着,说明原厂电池没问题!”“这火扑得这么快,证明小米质量过硬!”
![]()
更离谱的是,有人直接断言:“沟通好了,车主认责,阿雷(雷军)处理得很稳。”仿佛一场自燃事故,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场公关排练。
![]()
先说事实:车在高速上出故障,被拖下高速后一两分钟内起火,火源集中在驾驶舱,车尾相对完好。
车主自称因车内放置了非原厂改装锂电池,导致热失控起火,并强调“与车辆自身无关”。消防部门尚未定论,但初步倾向“外部电池引发”。
![]()
听起来合理?可网友不信,不是因为怀疑车主,而是太像标准话术了。
回想过去多少新能源起火事件?特斯拉、蔚来、小鹏……一旦出事,官方第一反应永远是“用户操作不当”“外部因素导致”“非三电系统故障”。
久而久之,公众形成了条件反射:车企越急着撇清,越显得心虚。
而这次更蹊跷的是,舆论风向转得太快、太整齐。明明是严重自燃,却迅速被引导成“车主全责”“小米无辜”;明明火势凶猛到照亮夜空,却被解读为“能扑灭=安全设计优秀”。这种叙事节奏,不像自发讨论,倒像精心安排的“危机降温”。
![]()
尤其那句“车灯还亮着,所以电池没问题”,简直是神逻辑。车灯由低压电路供电,和高压动力电池根本不在一个系统。就算主电池烧穿,只要12V小电瓶没坏,车灯照样亮。拿这个当“安全证据”,不是无知,就是故意混淆视听。
再说改装电池的问题。车主承认放了非原厂锂电池,这确实存在风险。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一辆售价二十多万的智能电动车,对车内异物毫无预警?
![]()
手机充个劣质充电宝都会弹窗警告,汽车却任由高危电池在密闭空间发热起火,连温度异常都不报警?这难道不是安全设计的重大缺失?
更关键的是,即便起火源是改装电池,车辆的防火隔离、热蔓延阻断、自动断电机制为何全部失效?真正的安全,不是“不出事”,而是“出事后不致命”。可SU7从冒烟到爆燃只隔几分钟,若当时车内有人,逃生窗口极短。这样的被动防护,配得上“智能旗舰”的称号吗?
![]()
而最让人心寒的,是那种“赶紧灭火+赶紧定责+赶紧翻篇”的处理模式。
事故才发生一天,就有大量账号统一口径“车主认错”“小米无责”,甚至编造“拖车抽烟”“系统自毁”等离谱剧情转移视线。这种舆论操控感,比车子起火更让人窒息。
消费者不怕车有问题,怕的是出了问题没人敢说真话。如果每次事故都靠“车主背锅”来保品牌声誉,那所有车主都成了人肉测试员,你买的是车,还是赌命的盲盒?
![]()
小米SU7上市以来,销量亮眼,营销凶猛,但安全事故也接连不断:高速失控、刹车失灵、软件死机、如今又添自燃。雷军说“我们没有一个地方是抄袭”,可在安全冗余和危机应对上,却学足了某些大厂的“甩锅套路”。
真正的尊重用户,不是发布会喊“感动人心”,而是事故后敢于公开数据、承认不足、升级系统。而不是一边让用户签“自愿承担改装风险”的协议,一边在舆论场上用“托辞矩阵”堵住质疑的嘴。
![]()
车子可以烧,信任不能烧。如果连一场自燃都要靠“剧本”来灭火,那再高的交付量,也撑不起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
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完美无瑕”的神话,而是一个敢说真话、敢担责任的企业。否则,今天烧的是车,明天烧的,就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