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前几天,我在翻看新闻时,偶然看到一张李嘉诚先生打高尔夫球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精神矍铄、目光如炬,挥高尔夫球棒的胳膊,根本看不出90岁高龄的老太,眉宇间还透着一股从容与活力。评论区有人打趣:“李嘉诚怎么好像变年轻了?”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让我陷入了思考——一位年过九旬的长者,为何在公众视野中依然显得如此“年轻”?
当然,我们都知道,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李嘉诚先生今年已经96岁(截至2025年),生理年龄无法逆转。但“看起来变年轻”,或许并非错觉,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状态呈现:那是心智的活跃、节奏的掌控、价值的延续,以及对未来的持续投入。
一、真正的“年轻”,是认知不老化
很多人以为“年轻”是皮肤紧致、头发乌黑,但其实,真正的年轻,是认知系统始终处于开放和迭代状态。
李嘉诚一生都在学习。从早年靠自学英文打开商业视野,到后来深入研究全球宏观经济、科技趋势,甚至在90多岁时仍坚持每天阅读大量资讯。他曾说:“我晚上睡觉前一定会看两小时书。”这种持续输入的习惯,让他的思维始终与时代同步。
当一个人的认知不老化,他的眼神就不会浑浊,言语就不会陈旧,判断就不会僵化。这种由内而外的精神状态,自然会让人觉得“变年轻了”。
二、节奏感,是抗衰老的隐形良药
现代人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过度忙碌,身心俱疲;要么彻底躺平,失去目标。而李嘉诚展现的,是一种极强的“节奏感”——该发力时全力以赴,该退场时潇洒转身。
2018年,他正式退休,将长江和记实业交棒给长子李泽钜。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功成身退”。但他并未真正“退出”,而是以顾问身份继续参与重大决策,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慈善与教育事业中,比如支持基础科研、推动青年创业。
这种“有进有退”的节奏,既避免了权力焦虑带来的精神内耗,又保持了对社会的连接与贡献。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有清晰生活节奏的人,更容易维持身心健康,延缓认知衰退。李嘉诚的“年轻感”,正是这种节奏感的外显。
三、价值感,是生命的保鲜剂
人为什么会“显老”?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皱纹,而是因为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意义感。
李嘉诚曾多次强调:“财富不是目的,而是工具。”他把大量资产投入公益,设立李嘉诚基金会,累计捐赠超300亿港元,覆盖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关心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气候变化下的企业责任等。
当他持续创造价值、影响他人、回应时代命题时,他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远比胶原蛋白更能抵抗岁月的侵蚀。
四、科技与自律,是外在的加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客观因素。李嘉诚对健康管理极为重视。公开报道显示,他常年坚持规律作息、清淡饮食,并借助现代医学手段进行健康监测。他还是前沿科技的积极使用者——早在2010年代就投资基因检测、抗衰老研究公司,包括美国的Unity Biotechnology(专注于清除衰老细胞)。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能活到100岁,我希望大脑还能像40岁一样思考。”这句话背后,是对生命质量的极致追求。
科技+自律+资源,构成了他“外在年轻”的支撑系统。但这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依然是内在的精神状态。
五、启示:我们如何“变年轻”?
李嘉诚的“变年轻”,不是一个奇迹,而是一个模型。它告诉我们:
年轻,不是年龄的函数,而是状态的选择;
衰老,不是时间的必然,而是放弃成长的结果;
真正的长寿,不仅是活得久,更是活得好、活得有意义。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或许没有百亿资产,但可以拥有持续学习的习惯;或许无法投资生物科技,但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作息与情绪;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微小而确定的价值。
当你每天醒来仍有好奇,面对挑战仍有勇气,帮助他人仍有热忱——你就在“变年轻”。
结语
李嘉诚并没有真的返老还童。但他用一生践行了一种可能性:人可以在高龄依然保持思想的锐度、行动的力度和心灵的温度。这种状态,让时间在他身上变得温柔,也让旁观者忍不住感叹:“他好像变年轻了。”
其实,不是他变了,而是我们终于明白——
年轻,从来不是青春的专利,而是清醒者的特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