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殖民过众多地区,却似乎很少被殖民地痛恨?首先要明确:仇恨的根源,往往是被侵略国家的烧杀抢掠——就像当年日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而英国让人觉得“没那么招恨”,核心原因是它对殖民地的统治相对克制。
一、北美教训:让英国放弃“杀鸡取卵”
16世纪初期,英国为抢占美洲大陆,对印第安人采取了近乎赶尽杀绝的策略。从1607年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詹姆斯顿,到1900年美国完成西进运动、彻底侵占印第安人土地,300年间北美印第安人口从500万骤降至二三十万。
但对待同为“英国人后裔”的北美殖民地,英国仅采取了加税、垄断进货渠道等温和压榨手段,就引发了北美民众的强烈不满。1775年,北美独立运动爆发,最终英国失去了这片核心殖民地——这几乎相当于断了它的一条手臂,直接导致其世界霸主地位旁落。万幸的是,此时英国已占领资源丰厚的印度,得以转移殖民重心。
二、亚当·斯密的理论:重塑英国殖民逻辑
初期英国对印度也曾烧杀抢掠,但北美独立的教训让它明白:一味掠夺不可持续,用“文明”手段长期压榨才是更优策略。
恰逢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的理论诞生,彻底改变了英国对殖民地的认知。在此之前,英国人普遍认为“掠夺才能强国”,而亚当·斯密提出:合理分工能提升劳动效率、创造更多财富,而自由竞争与开放贸易是促进分工的关键。这套理论直接推动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也让其殖民策略转向“贸易掠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清政府秩序濒临崩溃,英国一边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边默许华尔、戈登的洋枪队阻击太平军、维持清政府统治。最终,英国得以低价采购中国的棉花、茶叶、丝绸,同时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无需烧杀抢掠,就能轻松掠夺财富,还避免了自身的损耗。
三、英国的“聪明”:只选优质殖民地,推行间接统治
亚当·斯密曾直言:“大部分殖民地其实不赚钱”。这并非空谈:当时欧洲国家远比亚非拉富裕,若为抢夺贫瘠土地兴师动众,成本远高于回报。比如1936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发现当地无道路、无学校、无合格工人,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搞基建,最终回报远不及投入,甚至被调侃“是埃塞俄比亚征服了意大利”。
英国早已看清这一点,只瞄准“优质殖民地”——需满足人口密集、有经济基础、基建不落后、既有原料又有市场的条件,比如印度、南非和当时的清政府。
同时,英国还确定了“间接统治”的策略:在殖民地委任本地人做“代理人”。比如在南亚次大陆,英国将其划分为英属印度(由英国总督直接管理)和土邦自治区(由当地贵族自治),形成数百个藩国体系。英国赋予藩王特权,换取向其输送利益——老百姓的直接统治者仍是本地人,这些“买办阶级”因权力来自英国,反而对其感恩戴德,这也大幅降低了英国的统治阻力。
四、顺势放手:成就名声,保留影响力
二战后,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兴起,英国迅速意识到:控制殖民地的成本已超过收益。于是,它虽不情愿,却顺势而为地允许殖民地独立,比如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
这种“好聚好散”的做法,既成就了英国“体面退场”的名声,又通过成立英联邦,保留了在原殖民地的部分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英国绝不会像日本那样“唤醒”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这种赔本买卖,它始终坚决回避。
五、对比法、日:更显英国殖民策略的“温和”
并非所有殖民者都像英国这般“精明”:
• 法国:推行强硬的文化殖民,自视为“文明传播者”,强迫殖民地使用法语、接受法国文化,还将本地人视为二等公民,在选举、教育等方面处处限制。最终,法国在北非、越南等地引发持续抵抗,比如1954年阿尔及利亚反法斗争持续6年,造成上百万人死亡,法国不仅失去殖民地,还落得坏名声。
• 日本:在朝鲜、中国、东南亚犯下滔天血债,殖民统治充满粗暴践踏。这种野蛮侵略必然激发强烈反抗,一旦被压迫民族觉醒,日本的失败便成定局。
综上,英国并非“不招恨”,而是通过调整殖民策略——从暴力掠夺转向贸易压榨、推行间接统治、适时放手,大幅降低了殖民地的仇恨值,成为殖民史上最“体面”的殖民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