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兰州的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传统重工业掣肘、运输成本高、产业链条短、市场规模小……“阿克琉斯之踵”,亟需破局。
翻开兰州的简历,也曾有过羡煞旁人的高光时刻:从清朝康熙五年设立甘肃行省,到左宗棠兴办兰州制造局,兰州一直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1909年,兰州诞生了黄河上第一座铁桥,由美、德、中三国合作建设,造价36万两白银。对于当时日薄西山的清朝政府来说,能舍得花如此大的代价来修建一座大桥,足以见得兰州实力不俗。
![]()
黄河铁桥老照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更是成为了产业战略的聚焦之地,国家级重点工业基地悉数落地,石油化工、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个个都是响当当的硬核产业。
1958年9月18日,是中国石油炼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新中国第一批“争气油”——汽油、柴油、煤油等6种油品,从刚刚建成投产的兰州炼油厂汩汩流出。兰炼、兰化自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
在改革开放初期,兰州的GDP甚至一度稳居全国前20,是名副其实的“西北豪强”。
然而,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内陆的地理位置带来了高昂的运输成本,传统的重工业面临转型阵痛,“高耗能”的标签像一道沉重的枷锁。兰州的发展,仿佛进入了一个漫长的瓶颈期。当“旧引擎”马力减弱,兰州急需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赛道”。
都2025年了,难道还要在传统路径上“死磕”吗?
当然不!兰州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天空、大地与河流。这一次,它手握的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取之不尽的“风光”。
数据显示:目前兰州拥有新能源产业上游企业(主要为零部件和原材料,原材料包括多晶硅、树脂、玻璃纤维等,零部件包括轴承、发电机、阀门等)、中游企业(主要为新能源装备制造,包括光伏发电装备、风电装备、水力发电装备、核电装备等)、下游企业(主要为电站运营等)超3000家。
![]()
内陆西北,或许不占海运之便,但“风光”无限好。这是兰州“逆袭”的最大底气,因为作为“风光大省”的甘肃正在风口之上,向着“风光强省”高速进发。
目前,中国内陆正在迎来西部风光电大崛起的特殊历史时期!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据统计,西部地区的风力资源占全国85%以上,太阳能资源占全国90%左右。“十四五”规划中,我国共将建设9个清洁能源基地,其中7个在西部,风光电是核心发展项。
![]()
纵观西部,甘肃的主体地位已逐渐明确。截至今年8月底,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达7463.2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65.17%,新能源装机占比居全国前列。
至于兰州,背靠大树好乘凉。
承接西部风光电储一体化发展大势,甘肃新能源产业大爆发,远景科技集团等全国风电行业多家整机制造企业区域总部已悉数落地甘肃。地缘优势、自然地理优势和广袤的土地,让兰州成为了西部新一轮产业大转移中,“老天爷赏饭吃”的选手之一。
不过,老天爷赏饭吃,关键是得会吃。
兰州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均日照时数在2600小时以上。这为光伏发电提供了极其充沛的能量来源,是名副其实的“阳光富矿”。相比于东部沿海,这里建设光伏电站,经济效益更高。
天赋异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兰州实景图
目前,兰州新能源领域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甘肃泰合源年产150万吨光伏玻璃项目、兰州新区300MW光伏新能源发电项目、粤水电兰州新区二期300MW集中式光伏项目等,内容包括光伏电站建设和光伏材料产能建设,妥妥的全产业链布局。
其次是风能。甘肃省,特别是其河西走廊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风库”。这里地处北方冷空气南下的要冲,地形狭长,形成“狭管效应”,风速大、风能密度高、有效风速时间长。中国规划建设的九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中,甘肃酒泉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和经济中心,自然是这一庞大基地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和电力输送的支撑中心。
风电和光伏具有很好的时空互补性。一般来说,白天光照强,光伏出力大;夜间往往风力更强,风电可以弥补光伏的发电空缺。这种互补特性使得“风光同场”发电输出更平稳,大大提升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自然资源优势是兰州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先天基础。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里拥有大量的可利用土地。
![]()
兰州新区周边俯瞰图
兰州周边地区,特别是主城四区北部的兰州新区和西部的红古区周边,有大量的荒漠、戈壁和未利用地。这些土地农业价值低,经济效益相对较小,但却是建设光伏电站的“风水宝地”,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低效土地的资源化利用。
事实上,兰州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些新能源产业也是选址于这些区域。
有了禀赋优越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土地资源的低成本优势,让兰州发展新能源产业如虎添翼,为其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和培育本土产业集群提供了绝佳舞台。
相对来说,水电则是兰州能源版图中历史更悠久、地位更关键的一环。兰州地处的黄河上游河段,水流湍急、落差集中,占位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八盘峡水电站、柴家峡水电站、小峡水电站等就地属兰州辖区。
![]()
黄河兰州段
风电和光伏具有间歇性、波动性,而水电启动迅速,在几分钟内就能达到满负荷发电,可以灵活地调峰——在用电高峰时快速顶上,在风光充足时减少发电,这极大地保障了电网的稳定和安全。因此水电扮演的便是?“稳定器”和“调节池”?的角色。
光伏是“主力”,风电是“最佳拍档”,水电是“定海神针”,兰州已经形成了多能互补体系,这是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展的核心解法。
兰州市属于典型的“西北硬汉”,资源富集,却苦于“内向性格”(地理位置限制)和“传统包袱”(重工业尾大不掉),迟迟无法突破发展天花板,只能眼看着被西北的兄弟城市接连赶超。站在西部新能源发展的新风口之上,兰州能否逆袭?
前提——也是当务之急,兰州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技术人才问题。新能源产业技术迭代快,技术人才稀缺,亟需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方式填补缺口。不过,近年来兰州人才引进乏力,尤其在高端研发和先进制造领域的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在一线、新一线城市的人才虹吸力度下,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
兰州实景图
二是电网消纳问题。兰州乃至甘肃新能源产业仍面临着电网调峰与新能源消纳的挑战。民革甘肃省委会的调研指出,甘肃存在电网消纳与外送能力不足、储能与调峰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储能、氢能等细分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尽快弥补短板。
三是市场化问题。新能源产业发展,最终需要导向消费转型。一方面,需要加快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推动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川工程规划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绿电优势和园区载体有效融合,发展以消纳绿电为主的现代高载能产业;最后,也需要大力带动新能源消费,比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并带动相关消费。
近年来,甘肃省通过政府补贴、金融支持与企业让利相结合的方式,目标带动超4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规模,这正是打通消费环节的有力尝试。兰州市也同步推出了加大汽车置换支持、提供购新补贴等举措。
未来,若能补上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新能源消费,并打造能吸引人、留住人的发展环境,兰州才能在这一波产业大转移中实现新突破甚至逆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