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美国国会的一场听证会上,军事顾问彼得·普赖抛出惊人言论:若中国持续推进电磁脉冲武器研发,美国的电力网络或将面临全面瘫痪的风险。
2. 这番话乍一听令人震惊,但明眼人都明白,美方频繁渲染“威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自身早已深度布局的真实意图——那些他们口中“危险”的技术,恰恰是他们自己掌握得最为娴熟的领域。
3. 那么,电磁脉冲武器究竟是什么?为何能引发华盛顿如此高度警觉?
![]()
4. 电磁脉冲并非传说中的“末日武器”
5. 简单来说,它属于一种“非致命性打击”手段,通过核爆或高能装置释放出瞬时强电磁场,专用于摧毁电子电路系统,目标在于瓦解雷达、通信中枢与指挥网络,而非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6. 更重要的是,这类武器分为“核驱动型”和“非核驱动型”两大类别。
![]()
7. 早期依赖高空核爆炸激发的电磁脉冲具备极广覆盖能力,影响范围可达数千公里;而如今各国聚焦发展的方向则是“非核电磁脉冲武器(NNEMP)”,利用化学燃料或电容储能产生定向微波冲击,实现对特定区域的精确干扰。
8. 例如精准致盲一座空军基地的预警雷达系统,这种战术灵活性更契合现代战场的实际需求。
9.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战略目的始终一致:切断敌方对信息化系统的依赖,使作战体系陷入“失聪、失明、失联”状态,而不追求大规模杀伤效果。
![]()
10. 但它远未达到美国所描绘的那种“毁灭性灾难”程度。
11. 首先,电磁辐射扩散路径难以完全控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极易波及己方设备,导致协同作战中断,目前尚不具备稳定的大规模部署条件;其次,现代军用电子平台普遍配备电磁屏蔽与冗余设计,多数民用基础设施在断电重启后也能逐步恢复运行。
![]()
12. 这项极具破坏潜力的技术,并非人为刻意设计的产物,而是上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核竞赛中偶然发现的副效应。
13. 1961年10月30日,苏联在北极圈内的新地岛实施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氢弹试爆——代号“沙皇炸弹”。
![]()
14. 尽管当量被削减至5000万吨TNT,这枚核弹仍在4200米高空引爆,形成了直径达40公里、高达64公里的巨型火球与蘑菇云,同时意外展现出强大的电磁脉冲效应。
15. 强烈的电磁扰动致使执行投弹任务的图-95战略轰炸机与地面指挥中心失去联系长达一个小时,数千公里外的防空雷达站全部失效,部分通信线路中断,电磁波甚至环绕地球传播了三周才逐渐衰减。
![]()
16. 美国紧随其后,在1962年展开名为“鱼缸行动”的高空核试验:
17. 一枚14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被火箭送入距地400公里的近地轨道并引爆,由于太空中缺乏空气介质,冲击波无法形成,几乎全部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向四周扩散。
18. 结果显示,远在1300公里之外的夏威夷群岛出现大面积路灯熄灭、电话中断、电力系统崩溃现象,连当时正在轨道运行的数颗卫星也因电子元件烧毁而陆续停摆。
![]()
19. 这两次超出预期的实验结果让美苏双方迅速意识到:电磁脉冲不仅是核爆的附带现象,更是一种可被主动利用的战略工具。原本被视为副作用的能量释放,由此正式进入军事研发主赛道。
20. 而作为该技术的先行者,美国的态度却充满矛盾与双重标准。
![]()
21. 双标玩家
22. 自上世纪60年代核试验结束后,美国便启动秘密研究计划,到2009年与波音公司联合推进的CHAMP项目成为里程碑式突破。
23. 2012年一次飞行测试中,一枚搭载高功率微波发生器的巡航导弹在一个小时内连续飞越七个独立目标点,逐一释放电磁脉冲,成功使每一处建筑内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和通讯设备永久失效,而结构本身毫发无损。
![]()
24. 到2025年,美军不仅装备了舰载高功率微波防御系统、手持式EMP步枪,还宣布启动总额达108亿美元的“SHOTCALLER计划”,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电磁压制融合的新一代电子战模式。
25. 不过细究预算分配可知,其中新增拨款仅为11.6亿美元,其余为既有项目的资金整合。
26.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是全球唯一将电磁脉冲武器投入实战的国家。
![]()
27. 1991年的海湾战争首次展示了EMP的实际作战价值。美军发射携带早期电磁脉冲弹头的“战斧”巡航导弹,精准命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防空指挥枢纽。
28. 伊军雷达屏幕瞬间变为杂乱雪花,整个预警网络陷入静默,为后续空袭部队打开了毫无阻碍的空中走廊。
![]()
29. 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进一步升级应用策略。
30. EMP武器再次用于攻击巴格达的城市电网与通信节点,整座千万人口大都市陷入长时间黑暗与信息孤岛状态,极大削弱了守军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战斗意志。
31. 此外,美国在电磁脉冲的精准化、可控化与智能化方面持续领先。
![]()
32. 2012年,由波音主导的“反电子设备高功率微波先进导弹项目”(CHAMP)完成关键验证。
33. 测试过程中,导弹低空巡航,依次经过七个不同坐标点,每次定点释放定向微波束,彻底摧毁建筑物内部所有联网设备,墙体门窗未受任何物理损伤,任务完成后导弹按程序自毁返航。
![]()
34. 此后,美国将CHAMP技术集成于JASSM-ER隐身巡航导弹平台,推动AI算法与电磁压制联动的“认知电子战”体系建设。
35. 并于2025年正式启动“SHOTCALLER计划”,投入巨资维持其在全球电磁对抗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36. 可讽刺的是,这个最擅长使用此类武器的国家,却总是以“受害者”姿态频频发声。
![]()
福克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37. 2018年国会听证会上,前中情局分析师彼得・普赖夸大事实称,中国的电磁脉冲能力足以摧毁美国80%的输电网络,并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于次生灾害。
38. 实际上,这一说法更多是为了争取额外军费预算。据国会评估报告指出,只需投入约20亿美元即可完成全国关键电网节点的电磁加固工程,这笔开支在年度国防预算中占比微乎其微。
![]()
39. 所谓“中国威胁论”,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预算游说。听证会结束不久,美国国防部便追加拨付上百亿美元专项资金,名义上用于“提升国家电磁防护能力”。
40.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技术起点和技术路径选择上展现出鲜明特色,始终坚持防御优先原则。
![]()
电磁脉冲武器效果图
41. 防御为先的“后发赶超者”
42.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在罗布泊进行大气层核试验时,科研团队同样捕捉到了伴随核爆产生的强烈电磁脉冲信号。
43. 与美国立即转向武器开发不同,中国最初将其视为重要的自然物理现象加以记录与分析。
![]()
44. 70年代起,青岛电波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开始系统监测核爆引发的电离层扰动规律,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构建起国内首个EMP环境数据库。
45. 当时的研究重心在于科学认知,而非军事转化。
46.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进,电子对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才逐步推动电磁脉冲技术向实用化转型。
![]()
47. 2011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功研制出首款具备实战能力的定向电磁脉冲装置,并在野外试验中成功击落一架高速飞行的大型无人机,验证了远程硬杀伤可行性。
48.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发展路线始终围绕“防御性应用”展开。2024年珠海航展成为外界观察这一战略取向的重要窗口。
![]()
49. 展会上,中国公开亮相“飓风3000”地面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统,宣称可在10公里范围内有效干扰或瘫痪来袭的无人机集群,也可用于拦截低空突防的精确制导武器。
50. 同年,中国宣布在常规电磁脉冲技术领域取得千兆瓦级脉冲功率的重大突破,并披露采用新型压电陶瓷材料,实现了装置小型化——体积可压缩至手榴弹级别,制造成本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
![]()
51. 总体来看,中国不追求全域覆盖式的电磁压制,而是专注于点对点反制;不依赖核基础威慑,而是深耕非核常规技术路线;不主张主动出击,仅保留必要防御手段。
52. 同时,中国多次在联合国平台倡议建立电磁武器国际管控机制,2021年提出限制自主攻击型机器人研发的议案,遗憾遭到美国、英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集体否决。
53. 这正是中国的立场:“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技术研发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技止战”,以实力保障和平。
![]()
54. 反观美国,长期固守冷战思维,一边加速推进电磁武器实战部署,一边设置技术壁垒阻止他国正当研究,拒绝签署《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有关电磁武器使用的附加议定书,坚决反对建立多边监管框架。
55. 历史反复证明,依靠技术垄断与对抗逻辑维系的霸权终究如同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时代浪潮的冲刷。真正的大国智慧,不应把先进技术变成刺向世界的利刃,而应将其锻造成守护人类共同安全的坚固盾牌。
56.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57. 参考资料
![]()
58.
![]()
59.
![]()
60.
![]()
6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