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草履虫
编辑 | 郑瑶
据公开资料,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同比下降41.1%,融资总额同比下降28.3%,不少明星项目也陷入“B轮死”的尴尬。
然而,真正的猎手善于在寂静中寻找机会,将子弹射向那些能穿越周期、定义未来的硬核地带。
01
肿瘤:放弃重磅炸弹,聚焦技术平台
2025年,推动药企收购或BD交易的动因已从追求短期收入增长的“重磅炸弹”药物,转向构建长期技术能力的平台型资产。
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方面,大型药企需要抵御即将到来的专利悬崖风险;另一方面,监管机构日益认可那些具备灵活性与可扩展性的技术平台——这类平台更适用于联合疗法开发及适应性临床试验设计。
与传统单一资产开发相比,技术平台具有“一对多”优势。多特异性支架、ADC连接子、RNA引导递送及降解剂化学等技术,能够为产品线注入可衍生出多个研发项目的潜力。
诺华自2017年起通过收购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和Endocyte等企业,快速建立核药领先地位,打造“诊断-治疗”一体化生态。2024年5月,其以10亿美元预付款收购Mariana Oncology,进一步强化布局。
目前,诺华多款核药已实现商业化突破,Lutathera 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7.24亿美元,并已在中国提交临床申请;Pluvicto在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达8.25亿美元,同比增长26%。
平台化策略正在成为应对专利悬崖的利器。
其中,大幅缩短药物发现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的AI驱动药物发现平台备受青睐。
2025年,默克宣布与加拿大AI制药公司Variational AI达成协议,潜在交易总价值达3.49亿美元,默克将利用其AI药物发现平台设计和优化针对两个未公开靶点的小分子候选药物。
2025年,晶泰科技与DoveTree达成一项高达59.9亿美元的超级合作,专注于发现和开发新型小分子药物,该合作直接推动了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爆发,彰显了AI驱动药物发现平台的巨大商业潜力。
此外,精准靶向技术是另一个资本重点布局领域。放射性配体疗法(RLT)作为精准靶向的代表,正迎来快速发展期。一篇发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的文章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60个RLT管线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图1)。
![]()
图1.临床阶段放射配体疗法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图片来源: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下一代RLT技术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放射性同位素方面,除了已广泛应用的Lu-177外,Actinium-225和Lead-212等新型同位素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图1)。在靶向配体方面,工程蛋白和抗体衍生物正在超越传统抗体,实现更好的肿瘤靶向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跨境并购成为肿瘤领域的显著特征,跨境合作能够利用不同市场间的估值差异实现战略收益。同时,通过获取不同地区的监管经验和市场入口,并加速全球同步申报的进程。
德国BioNTech公司收购中国的普米斯生物与德国的CureVac公司、阿斯利康收购瑞士的EsoBiotec公司、大鹏药品收购Araris Biotech AG公司,每一笔交易都凸显出全球药企正积极布局,以获取临床试验渠道、生产基地以及区域性监管等优势,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对跨境技术整合的高度认可。
02
自免:新靶点、新形式、新适应症多线推进
自免市场是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市场。据Frost & Sullivan数据统计,2022年全球自免市场规模为1323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自免市场将达1767亿美元,其中生物药市场为1450亿美元,占比高达82.1%。
![]()
图2.自免市场规模(亿美元)及增速(%);图片来源:华创证券研报
市场的支付能力已经过验证,在2024年全球十大畅销药中,自免药物占据三席,数量上超过了肿瘤药物。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艾伯维的利生奇珠单抗和强生的乌司奴单抗,这三款“百亿美元俱乐部”成员,共同勾勒出一个高价值、高增长且需求持续旺盛的市场轮廓。
当前,自免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技术趋势是T细胞衔接器(TCE)的崛起。其通过“双靶点桥接”,一端靶向B细胞表面抗原,另一端结合T细胞表面的CD3分子,精准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清除致病细胞。
相较于传统药物无差别地抑制免疫系统,TCE能更精确地靶向异常活化的B细胞;与依赖毒性载荷的ADC药物相比,TCE依靠激活T细胞,理论上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相比流程复杂、价格高昂的CAR-T疗法,TCE作为一种现货型药物,成本更低,更易于推广。
巨大的治疗潜力使TCE成为MNC争相布局的战略要地。2025年6月,和铂医药将其BCMAxCD3双特异性TCEHBM7020授权给日本大冢制药,HBM7020具备非对称结构,能够有效解决轻链错配挑战,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与成药性。
2024年11月,维立志博与风险投资公司Aditum Bio宣布成立新药研发公司 Oblenio Bio,维立志博将其CD19/BCMA/CD3三特异性TCE LBL-051授权给OblenioBio,共同推进项目开发。
另外,为构建长期竞争力并规避同质化风险,资本在自免领域的布局正沿着靶点创新、形式优化、适应症拓展三个方向深化。
当前TCE的靶点主要集中在CD19、BCMA等成熟靶点上,未来的突破有赖于向新靶点拓展,借鉴CAR-T疗法在肿瘤领域的经验,CD22、BAFF-R等靶点也具备向自免领域转化的潜力。
此外,药物形式正超越传统的双抗,向三抗甚至多抗TCE演进,以期通过多靶点协同提升疗效并克服耐药性。嘉和生物将其CD3/CD20双抗GB261授权给TRC,其“非对称”结构设计是通过降低CD3端亲和力,减少细胞因子风暴(CRS)发生率,同时保留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与此同时,自免药物的研发不再局限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传统领域,正迅速覆盖更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将联合开发的TSLP抗体HBM9378授权给Windward,用于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通过拓展呼吸系统等新的自免疾病领域来挖掘市场潜力,交易金额达9.7亿美元。
03
GLP-1:挖掘细分领域,追求差异化创新
目前,减重市场已形成诺和诺德与礼来双巨头垄断格局,市占率接近97%。投资人正将目光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聚焦于口服制剂、超长效技术、多靶点药物、组合疗法及适应症拓展等细分方向(图4)。
提高患者用药便利性与依从性,是GLP-1药物迭代的重要方向。目前,主流研发聚焦于“口服制剂”与“超长效制剂”。口服GLP-1药物主要包括小分子与多肽两类。礼来的Orforglipron在全球口服小分子中进展最快,预计今年年底递交上市申请(图3),国内企业如恒瑞医药、华东医药、闻泰科技等也在该领域积极布局,部分管线已进入临床中后期,展现出较强的出海潜力。
![]()
图3.主要GLP-1小分子专利结构;图片来源:华泰证券研报
在长效化方面,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已实现每周给药,而下一代”超长效制剂”则致力于将给药周期延长至每两周甚至每月一次。安进的Maridebart cafraglutide(MarITide)作为每月一次给药的GLP-1/GIP双靶点药物,二期数据显示其52周减重效果可达约20%,且安全性良好。
此外,随着市场对减重效果要求的提升,单一GLP-1靶点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减重”的需求。“多靶点激动剂”通过协同激活或抑制多个代谢相关受体,实现“抑制食欲+加速代谢+器官保护”的协同机制,在减重效果与代谢综合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单靶点药物。
![]()
图4.MNC下一代减重药物管线布局;图片来源:开源证券研报
礼来的替尔泊肽(GLP-1/GIP)与Retatrutide(GLP-1/GIP/GCGR)、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GLP-1/GCGR)等是其中的代表。
此外,GLP-1与FGF21的联用也在探索用于改善血脂异常和治疗MASH等适应症,华东医药的GLP-1/GCGR/FGF21三靶点药物DR10624即为FIC布局。
“组合疗法”是另一大创新方向,旨在实现“减脂增肌+代谢修复”。GLP-1类药物在减重的同时常伴随肌肉流失,而联用ActRII(激活素受体II)或MSTN(肌肉生长抑制素)靶点药物,有望在减重的同时保留甚至增加瘦体重。礼来通过收购Versanis获得了ActRIIA/B单抗Bimagrumab,其与GLP-1联用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国内来凯医药在ActRII靶点布局领先,其LAE102已进入临床阶段。此外,GLP-1与胰淀素(AMYR)类似物或外周限制性CB1拮抗剂的联用,也在探索增强疗效与改善安全性的潜力。
04
结语
在肿瘤、自免与GLP-1的深水区,技术平台、精准免疫与差异化疗法正悄然重塑全球医药领域未来。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73-025-00096-w
[2]华创证券研报、华泰证券研报、开源证券研报
[3]各企业官网及各种公开资料等
内容沟通:Xinmeitizhongxin-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