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86岁老人溘然长逝的消息瞬间席卷全国各大平台热搜榜单,亿万民众眼含热泪感慨:“对不起,我们今天才认识您”。
他将国家最高机密深藏心底,六十年如一日隐匿身份,默默为十四亿国人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空中屏障”。
这位鲜为人知的“无形守护者”,其伟大事迹直至生命终结方才揭开面纱,世人猛然惊觉:原来自己已被他庇护整整一甲子!
![]()
此人正是张福安。
出生于1939年的他,童年是在战机轰鸣声中度过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防空力量几乎空白,美军与国民党空军的飞机随意进出领空,从东南沿海到内陆腹地,毫无阻拦。
![]()
当时最常出现的是RB-57D高空侦察机,飞行高度可达两万米以上。
凭借先进的航拍设备,它能完整记录我国关键军事设施,并将情报传往境外。
此外还有U-2高空侦察机,这架被称为“黑寡妇”的间谍飞机,可攀升至两万一千多米高空。
它还配备电子干扰系统,曾多次潜入我国西北核试验区域上空执行侦察任务。
![]()
1965年1月10日晚,美军U-2侦察机携新型电子预警装置再次入侵,我军地空导弹部队迅速发射红旗-1导弹进行拦截。
然而,导弹制导雷达刚锁定目标,U-2上的预警系统立即启动干扰机制,释放虚假信号误导导弹轨迹,敌机最终毫发无损逃离现场。
![]()
这已是半年内第三次类似事件发生。红旗-1本是仿制苏联S-75而来,面对敌方电子对抗手段显得束手无策。
消息传来时,正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张福安彻夜未眠。
![]()
彼时他正专注于电子技术领域研究,此次挫败让他深刻意识到:
若无法掌握自主可控的高端防空武器,祖国的天空就永远无法真正安全。
因此毕业后,他果断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业岗位,主动请缨加入新组建的导弹研发团队,随即进入深山中的绝密研究所投身科研一线。
![]()
张福安入职后承接的首个重大任务便是红旗-2地空导弹的研发工作。
形势异常紧迫——美军U-2侦察机的电子干扰能力日益增强。
而我国仅有的技术积累来自仿制苏联S-75的红旗-1项目,核心技术依赖有限的外来资料支撑。
![]()
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抗干扰设计。
突破口在于发现敌机干扰信号比真实回波延迟0.3微秒这一极其细微的时间差。
为了捕捉这转瞬即逝的窗口,张福安带领的电子组把实验室当作战场全力攻坚。
四十多名技术人员挤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间内,白天反复调试信号参数,夜晚伏案绘制电路图纸。
![]()
缺乏先进测试仪器,他们便用示波器逐点手动采集数据,哪怕一丝微秒级波动也要反复验证确认。
没有精密元器件,就拆解国产零件不断改装重组,直到满足性能要求为止。
就这样连续奋战三个多月,张福安提出的“差分电路识别真伪”方案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
这套名为“28号反干扰电路”的装置,能够精准剔除假信号,使导弹重新准确锁定真实目标。
他还主导优化了电子控制系统,使红旗-2整体作战效能相较红旗-1提升达40%。
在整个红旗-2研制过程中,共实现二十一项关键技术突破,每一项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斗。
![]()
1967年9月8日,装备红旗-2的地空导弹第14营迎来实战考验。
当U-2侦察机再度侵入嘉兴空域施放干扰时,开启反干扰模式的红旗-2导弹果断出击,第二枚即命中目标,敌机当场坠毁,驾驶员黄荣北毙命。
捷报传回研究所,张福安和同事们相拥而泣,他们以智慧与汗水为祖国撑起了第一道可靠的高空防御网。
![]()
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升级,1992年1月,已成为航天二院核心骨干的张福安被正式任命为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此时面临的困境远超当年研制红旗-2时期——西方国家联手对华实施全面技术封锁。
不仅禁止向我国出口先进导弹的设计图纸和核心部件,甚至连相关学术论文也被严格限制查阅。
![]()
彼时国外主流防空导弹已实现机动部署,具备多目标打击能力。
而我国导弹仍需固定阵地发射,技术水平落后约二十年。
有外国专家甚至断言:“中国在二十年内不可能自主研发出第三代防空导弹。”
![]()
面对外部围堵与轻视,张福安没有退缩,而是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
他提出“系统集成创新”策略,聚焦五大核心技术方向:
先进制导雷达、高机动发射平台、抗多路径干扰技术、发动机推力精确控制、武器系统协同作战能力。
![]()
为攻克制导雷达难题,他率队驻扎荒漠试验场长达半年之久。一次为捕获一个短暂闪现的故障信号,他在雷达屏幕前连续值守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
针对发动机推力控制瓶颈,他组织跨学科联合攻关,采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特种钢,历经上百次试车试验,最终达成设计指标。
![]()
三年间,他的办公室灯光几乎每晚亮至凌晨,原本乌黑的头发大半变白,体重锐减十二斤。
当五大关键技术逐一被征服之时,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值得的回报。
![]()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仪式上,一列列身披迷彩涂装的第三代防空导弹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张福安坐在电视机前默默拭去眼角泪水。
这些昂首前行的“钢铁长城”,每一个螺钉、每一条线路,都凝结着他与团队的心血与坚守。
它们可全天候作战,有效抵御敌方密集突袭,推动我国防空体系实现历史性跨越。
![]()
然而此刻的张福安,依然是个“走在人群中无人识得”的普通人。
他的同窗中,有人成为上市公司掌舵人,有人当选两院院士,在各类学术场合频频亮相,风光无限。
![]()
而他手中握有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杰出贡献奖”,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重大功勋荣誉。
这些厚重奖项只能静静锁在保密柜中,连至亲之人也极少知晓。
![]()
2014年张福安重返母校西安交大交流时,是以“普通校友”身份登台发言的,全程未提任何导弹研发经历,仅勉励青年学子“让论文扎根于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
当学生好奇询问他的职业,他只是淡然回应:“从事电子工程工作的”。
台下无人想到,这位衣着简朴的老者,实则肩负着守护国家空天安全的千钧重担。
![]()
这份无声的坚守,是他早已做出的人生抉择。
自踏入深山保密研究所那一刻起,他就签署了终身保密协议。
支撑他走过六十年风雨的,是少年时许下的“护卫万里河山”的庄严承诺。
无论科研遭遇多少挫折,生活多么清贫,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枚小巧的红旗导弹模型,底座刻着他亲笔题写的誓言:“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
![]()
2022年4月24日,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当天,航天科工二院出版《导弹人生》一书,首次公开包括张福安在内的十二位功勋科学家的真实故事。
八十三岁的他身穿深蓝色中山装,在发布会现场平静讲述过往岁月,公众这才得知:这位满头银发的长者,用一生铸就了祖国天空的坚实盾牌。
![]()
那次解密并未引发广泛关注,直到2025年11月3日,张福安逝世消息传出,他的名字骤然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首。
网友自发在社交平台留言追思:“原来我们的安稳生活,是由这样的人默默托举”“这才是真正的时代偶像”“隐姓埋名数十载,理应被所有人铭记”。
![]()
张福安用六十年沉默耕耘,完美诠释了何谓“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当我们抬头仰望那片宁静蓝天时,应当铭记:这份安宁的背后,站着无数像他一样的科学家,以毕生奉献与执着坚守,筑起了最牢固的国防屏障。
他们的名字或许姗姗来迟,但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志不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