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开购物应用,2025年双11的手机价格战早已全面打响:iQOO Neo系列迎来10%至20%的大幅让利,部分配置机型甚至跌破1600元大关。
2. vivo X200系列产品在国家补贴加持下价格断崖式下滑,华为、小米、一加等主流品牌超过两千款设备参与“五折起售”促销,2000至3500元价位段的中端机型几乎全部贴上“补贴升级”的标识。
3. 面对不断刷新的销售捷报,许多消费者自认为抢到了难得的优惠,但这场声势浩大的降价背后,厂商是否真的能实现盈利?
![]()
4. 中端智能手机的价格狂欢,实际上是厂商在成本高企与激烈竞争双重挤压下的无奈之举。尽管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回升7.1%,总量达到12.23亿台,但增长主要集中于高端旗舰与百元入门两个极端市场。而承载着约5亿用户换机刚需的中端机型(2000-4000元区间),却未能分享到任何增长红利。
5. 更严峻的是来自供应链的成本冲击,自2025年第二季度起,存储芯片全品类持续涨价,LPDDR4X内存的合约价在第三季度涨幅已扩大至38%-43%,NAND Flash产品预计在第四季度平均上调5%-10%。由于中端设备普遍采用这些核心元器件,其制造成本显著攀升,且难以向终端消费者转嫁。
6. 加之消费群体对价格高度敏感,Counterpoint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手机均价仅为356美元,新浪科技调研发现七成用户明确反对提价行为,这使得中端机型陷入“不降价则滞销,降价则亏损”的困局。
![]()
7.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收窄了利润空间,2024年中国市场上新发布的机型多达396款,其中绝大多数集中于中端领域。仅11月下旬至12月初,vivo S20系列、REDMI K80系列、OPPO Reno13系列便密集亮相。
8. 高频发布并未带来产品区隔,反而加剧了功能趋同现象。轻薄机身设计、卫星通信支持、AI护眼屏幕、影像优化和游戏性能等特性,已成为2000元以上机型的标准配置,甚至连定价策略也趋于一致——2599元这一价位点汇聚了红米K90标准版、一加Ace 6、iQOO Neo11等多款竞品。
9. 为争夺市场份额,价格厮杀愈演愈烈,荣耀300系列起售价较前代下调400元,vivo S20系列也降低300元入市。2025年天猫618期间,在国补与平台优惠叠加作用下,部分中端机型实际成交价与其首发价格相去甚远。
10. 更具冲击力的是高端产品的价格下探,华为Mate 70系列与Pura 70系列在双11期间预计降幅超千元,Mate X3折叠屏机型最高降价达4000元;iPhone 16 Pro首次被纳入618国补范畴,推动苹果当月交易额环比飙升近200%。这类高端机型的价格下沉,直接分流了原本属于中端市场的潜在买家。
![]()
11. 为寻求突破,各大品牌纷纷转向细分赛道布局,却又迅速陷入新一轮内卷。2025年10月,iQOO 15、红米K90、一加15均将重心投向电竞体验优化,此举并非盲目跟风。
12.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子竞技用户已达4.9亿人,其中18至35岁人群占比超过72%。该群体换机周期仅为18个月,明显短于普通用户的24个月。某深耕游戏性能的品牌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36.7%,成为增速最快的阵营之一,大量新增客户来自其他品牌迁移。
13. 荣耀GT Pro专注电竞赛道,首发当日即登顶全平台3000至5000元价位段销量榜首。此外,社交化影像系统、超长续航能力、实用型AI功能也成为中端机型的新战场。随着旗舰技术加速普及,拍照算法优化、高硅负极电池等创新成果得以广泛落地,使中端设备摆脱了以往“性能妥协”的标签。
![]()
14. 然而,细分领域的红利窗口期短暂。生成式AI功能预计从2025年开始大规模搭载于中端机型,59%的消费者表示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更换支持Gen AI的手机。一旦新技术快速普及,曾经引以为傲的功能差异将迅速被复制,中端市场在跳出“性价比内耗”后,又步入“功能同质化内卷”的新循环。
15. 定价策略上的两难抉择,更凸显出中端机型的盈利困境。2025年10月推出的红米K90标准版,起售价较上一代上调300元至2599元,此举引发广泛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内存等关键零部件成本剧烈上涨。
16.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公开解释毛利率下滑原因,指出内存市场价格涨幅超出预期;一加负责人李杰亦坦言,当前行业正面临上游供应链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
![]()
17. 面对用户强烈反馈,卢伟冰宣布红米K90标准版12GB+512GB版本在首销月内直降300元;雷军也发声称内存涨价幅度较大,呼吁公众理解定价背后的诚意。这种“涨价遭抵制,降价损成本”的尴尬处境,并非孤立案例。
18.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三星电子营业利润同比缩水55.94%;华为净利润同比下降32%;传音控股净利暴跌57.48%;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由12.1%滑落至11.5%。中端主力品牌的财务表现波动尤为剧烈。
19. 面对挑战,厂商正积极探寻出路:小米计划长期投入芯片研发、操作系统构建与人工智能三大核心技术,旨在通过技术壁垒提升产品溢价能力;一加则希望通过扩大用户基数,摊薄研发与定制化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整体毛利水平。
![]()
20. 中端机型作为覆盖5亿用户的主力市场,其发展路径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的购机选择。双11期间的补贴降价看似是营销手段,实则是成本压力、市场竞争与用户诉求三方角力的必然产物。
21. 对厂商而言,破解“降价内卷”的关键在于超越硬件堆叠的竞争模式,依靠技术创新建立真正可持续的差异化优势,同时兼顾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平衡。对消费者来说,短期的价格优惠固然吸引人,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兼具合理价格与优质体验的产品。
22. 中端市场的困局并非无解。当技术投入切实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当细分方向精准命中真实用户痛点,那种“赔本赚吆喝”的恶性循环终将终结。毕竟,并非每位消费者都能负担得起旗舰机型,中端产品的良性发展,才是支撑整个智能手机生态的根基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