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字铁樵,别号冷风、焦木,江苏武进人,民国著名中医。恽铁樵16岁中秀才,20岁时已遍习科举经典,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专攻英文,国学功底深厚,长于文学。 恽铁樵早年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几经丧子之痛后发奋学医,后弃文从医,在上海正式悬壶,终享誉于杏林。恽铁樵虽业医,却不局限于医理医术,他说“治医学不能单就医学讲医学”在其医著中,对文、史、儒、道、佛、围棋等国学、国艺均有旁涉。恽铁樵治医不仅重视临床,而且深究天人,时任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赞其为“一代儒医”,与恽铁樵交好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更是赞其为“通天地人者”。恽铁樵所处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正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时,恽铁樵这种“不单就医学讲医学”的志趣,使得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能对中医进行更广、更深的思考。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诸多侧面中,恽铁樵关注到了西方实证主义、物质文明、逻辑条理和天演进化等几方面对国人的冲击或影响,当然,作为一位医家,他的关注均落脚于中医,相应地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医药文化》2025年第5期《中西文化碰撞下恽铁樵对中医的思考》一文,通过梳理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恽铁樵对实证主义、物质文明、逻辑条理和天演进化的关注,及其由此而产生的对中医的思考。剖析恽铁樵对中医的思考有助于对其思想作全面的了解,亦能为当今思考中医和中医文化提供更多的论域和启迪。
![]()
>>内文选读:
《周易》在中医中的地位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努力寻求变革图存之道。自1897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后,进化论几年间便风靡全国,“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深入人心。知识分子援引进化论,呼吁突破旧学、学习西学。在这样的时代下,恽铁樵也在思考中医的前途,呼吁中医的革新进步。其时中医受到的诟病有基于实证主义的,也有基于进化论的。在实证主义的审视下,中医被斥为玄虚空言;而基于进化论的攻击,则给中医贴上了泥古守旧的标签。按科学拥趸的逻辑,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守旧落后又不思进步的中医学早已被“科学的医学”超越,从而失去了演进的价值,沦为医学进化序列上的弃子。如胡适认为,西医是“希望进步而视现在为不能满足的”,而中医是“以过去为满足而以现在为已甚的”,“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有基于进化论的攻击,也有基于进化论的鞭策。20世纪初,青年人“游学海外,窥破世界进化之公例,著书立说以唤醒同胞”。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中医家也开启了革新中医的探索。他们首先需要打破的是中医界泥古守旧的思想和“中医学自足”的信念,这需要在思想层面论证中医革新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思想依据。如张锡纯以进化论警示中医同仁:“若吾人仍故步自封……夫天演之理,物竞天择,我则不竞又何怨天之不择哉。”恽铁樵也以进化论论述中医的革新,“凡是能永久传世的东西,无有不变化的,因世界自身便是演进的缘故。所以中国医学如其不斩焉中绝,必能与世推移,否则必然中绝。守旧不变,已背了演进的公例,何能有侥幸图存的希望呢”?革新中医是天演公例下的应有之义,违背天演公例,中医必将难以图存。不过中医学若有存在的价值,又何劳人为保存,若无存在的价值,当受天演淘汰。这是根据进化论作出的顺理成章的判断。对此,恽铁樵划定了进化的种类,指出中医的进化与动植物进化、人种进化不同,中医进化是学术的进化,虽受自然规律限制,但不能无仗于人为 。面对守旧待亡的被动“天演”和自新求存的主动“人竞”这两种不同的前途命运,恽铁樵指出中医人士只有选择后者,奋起直追、革新中医,才能挽救中医学术的灭亡。
恽铁樵并没有止步于用进化论鞭策中医革新,作为一位脱胎于传统的医家,恽铁樵赓续了经学传统, 对《周易》尤为重视。古老的《周易》蕴含诸多奥义,受到历代经学家的推崇,其中蕴含的“变易”思 想,因与西方进化论不谋而合,更是受到近代知识分子的关注。在文化碰撞的时代,进化论与《周易》 “变易”思想的结合,一度成为晚清变革的重要议题。士人如王韬、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王舟瑶、 杭辛斋、章太炎等,用易理阐发进化之理,用进化之理解释易理,通过比附互诠的方式不落中西。如章 太炎借《周易》卦序阐发社会进化的进程;民国初年活跃于上海的易学家杭辛斋将西方进化论与易理的结合进一步推进,甚至直接称“《易》者,进化之书也”。这些士人既需要守卫传统又需要吸收西学,而将易理与进化论比附结合以倡导变革,便成为两全其美的方案。
身处时代当中,恽铁樵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其对《周易》的解读也融入了进化论的视野。恽铁樵认为万物因时而穷,《周易》言“穷则变,变则通”,故有损、益、剥、复等卦,此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理。由太极两仪到四象八卦再到六十四卦的过程象征万物由简入繁、有尽之数而生无穷之变化,有尽生无穷“则争竞以起。故《系辞》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而西方‘物竞天择’之学说,亦殊途同归矣”。在恽铁樵看来,《周易》中有物竞天择、新陈代谢之义,与进化论殊途同归。面对时代对中医的诟病,恽铁樵呼吁:“天壤间无论何种事物,积久无有不敝,不能不与时推移,这是一个公例, 所以《易经》上说,穷则变、变则通,准此以谈,中医学要改良,是必须的,是无二无疑的。”恽铁樵便是在这种思想下鞭策中医革新,延续了思想界将易理和进化论结合的议题,对易理和进化论的关注体现了其与古为新的思想倾向。在知识分子高呼救亡图存,天演进化观念风靡全国的时代,恽铁樵关心着中医的前途,以进化论和易理鞭策中医革新,尤其表现出对《周易》的推崇。按恽铁樵的逻辑,《周易》作为传统经学家推崇和赖以论证的经典,蕴含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之理,中医家应本着《周易》的垂训,破除守旧观念、革新中医。可见,像近代经学家一样,恽铁樵仍推崇和信奉《周易》 的说理,将之视为赖以论证的经典。
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复杂时代,恽铁樵对中医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面对西方实证主义的偏见,恽铁樵思考了中医的医理特点,认为中医尚四时气化;面对物质文明的冲击,恽铁樵思考了中医的道德旨归, 认为《内经》不仅是治病之术,还是养生之道,通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心性之学;面对科学的逻辑和条理 性,恽铁樵思考了中医的治学方式,认为学中医是无法循序渐进的,需要用力日久才能豁然贯通。这三 个层面的思考是恽铁樵对中医学术性质的思考。最后,面对西方传来和中国知识分子阐发的天演进化观 念,恽铁樵思考了中医的前途,认为中医如不人为革新必然遭受淘汰。在恽铁樵对中医的思考中,《周易》的地位可见一斑。在探讨中医医理特点时,恽铁樵将《内经》和中医气化之理的来源归于四时,而四时又是《周易》的立论基础,如此一来,《周易》与《内经》基础相通;在阐发中医道德旨归之时,恽铁樵和思想界的玄学派一样,将中国学术视为精神文明,将以科学为代表的西方学术视为物质文明,他推崇中国精神文明,将《内经》《周易》视为中国古书中讲人生问题最深切的书;在中医的治学方式上,恽铁樵以易学的“太极”范畴概括中医豁然贯通的顿悟式治学特点;在思考中医前途之时,他以易理融合进化论鞭策中医革新。恽铁樵作为传统读经出身的士人医家,《周易》深深烙印在其思考当中,成为恽铁樵的思想根柢。恽铁樵鞭策中医革新意味着尽管他更推崇中医的气化医理、道德旨归和治学方式,却并不故步自封。 他认为西方文化有好有坏,中医应基于自身的特点取其所长。如果以守正创新理念视之,恽铁樵对中医学术性质的思考是为了守正,而对中医前途的思考则是为了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恽铁樵创造性地提出了“形能观”中西医汇通模式,也尝试将中医学梳理出条理、层次,进行井然有序的讲解。在弘扬中医和中医文化的今天,恽铁樵对中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侧面,而近代中医对《周易》的推崇以及今日的中医在守正创新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周易》,都是值得挖掘和深思的内容。
原标题:《面对西方偏见,民国大医恽铁樵如何坚守中医之道?》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蒋楚婷
来源:作者:张瀚之 张其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