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有一处看似不起眼却蕴藏着巨大能量的技术“孵化中心”——卷包车间技师工作站。这里被职工们称为破解难题的“宝地”,更是迸发灵感的沃土。
走进工作站,设备管理员杨利正和几名年轻成员围在一台包装机的模型前,探讨着部件优化的可能性。作为工作站的牵头人,杨利深耕设备领域多年,累计完成创新成果20余项,刚获得“兴安盟劳动模范”称号。
![]()
维修人员在共同拆装设备。刘博摄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设备,更是隐藏在高速运转背后的质量与效率。”杨利指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曲线说道。他带领的“苍狼QC小组”是工作站的主力军。近年来,他们聚焦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关。
针对“中细支新型定位框架纸缺陷率偏高”这一行业共性难题,小组通过数月的数据分析、症结排查和要因确认,最终锁定了“框架纸输送辊摩擦力小”“五轮弧形导轨限位槽间隙大”等要因,并创造性提出了增大输送辊直径并做压花处理、增加辅助限位钢片、喷涂陶瓷封层降低摩擦等一系列对策,让框架纸缺陷率从活动前的5.1%显著下降至0.95%,远低于1.5%的目标值,每年为工厂节约辅料成本超过15万元。
而在另一个创新型课题《ZB45包装机小盒修复装置的研制》中,杨利和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借鉴烙铁固化成型和按压定型原理,成功研制出集输入、压紧、加热、推出功能于一体的小盒修复装置,将单盒修复时间从原来的50秒大幅缩短至18.68秒,效率提升高达167.7%,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技师工作站的成员中,有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获得者,也有红云红河集团劳动模范、工厂劳动模范及烟机设备操作职业技能竞赛冠军获得者,汇聚了一群勇于攻坚的技术骨干,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传帮带氛围浓厚的团队。
![]()
杨利(右)与小组成员在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刘博摄
工作室建立的“一机一图册”备件管理方法和自主研发的备件查询软件,正是该团队智慧的结晶,极大地提升了维修效率和准确性。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杨利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的带动下,学习QC工具、钻研三维制图、勇于提出改进方案在青年职工中蔚然成风。
截至10月底,工作站今年完成厂级创新项目3项,创新改善35项,专利受理21项、授权30项,为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刘博)
来源: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