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谈论死亡,我们总会充满敬畏与好奇。那些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所描述的奇妙经历——比如灵魂出窍、穿过隧道、遇见光芒——并非虚构的传说,而是一种被称为“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s, NDEs)的现象。全球估计有5%到10%的人曾报告过类似体验。这究竟是意识的奇幻之旅,还是大脑精心编排的一场“谢幕演出”?
01

经典回溯:跨越文化的共同体验
“濒死体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由雷蒙德·穆迪博士在1975年系统提出。此后,世界各地的研究不断证实了它的存在性和某种程度的普遍性。
一项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经典研究,为此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持。荷兰研究人员随访了344名经历过心脏骤停并被成功抢救的患者。结果发现,其中62人(约18%)清晰地记得死亡边缘的体验。这些体验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呈现出令人惊讶的规律性:
24%的人出现了灵魂离体感,感觉自己从身体中飘出,俯瞰着抢救现场。
31%的人描述在黝黑的隧道中穿梭,尽头有光。
23%的人见到了神奇的发光体,通常伴随着巨大的安宁感和爱。
29%的人感觉自己置身于浩瀚宇宙。
13%的人经历了走马灯式的人生回顾,一生中的重要场景飞速重现。
在我国,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教授和刘建勋教授也对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们对100位幸存者的访谈发现,超过一半人有“走马灯”式的人生回溯;近50%的人有意识离体的感觉;约三分之一的人描述了通过一个黑暗空间,并伴有奇怪声响和被牵拉挤压的感觉。
![]()
这些研究都表明,无论文化背景如何,濒死体验存在共同的“核心要素”。然而,具体的体验内容——比如看到的是天使、佛祖还是已故的亲人——则受个人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科学家认为这为幻觉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
02

科学解释:大脑的“终极自救”
如此奇妙的体验,其根源并非虚无缥缈的“灵魂”,而更可能在于我们高度复杂的大脑。在生命受到极端威胁时,大脑会启动一系列最后的应急反应。
神经化学风暴:当呼吸心跳停止,大脑缺氧,它会释放出过量的神经递质,如能产生愉悦感的多巴胺、让人兴奋的去甲肾上腺素等。这场“化学风暴”可能直接引发各种幻觉和欣快感。
颞叶“短路”:大脑的颞叶负责整合记忆和感官信息。在濒死状态下,颞叶神经元可能因缺氧而异常放电,就像一台信号混乱的处理器,将记忆碎片、情感和感官输入胡乱地拼凑在一起,从而产生隧道、光亮、遇见故人等逼真幻象。
视觉系统崩溃:经典的“隧道视觉”感,很可能与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周边视觉区域首先功能丧失,仅存中心管状视野有关。
总的来说,濒死体验可以理解为大脑在感知到机体濒临崩溃时,为了减轻痛苦、维持功能而进行的最后“自救”尝试。
03

最新视角:通过绘画揭示濒死体验的“几何结构”
一项最新的前瞻性研究(预印本,待同行评议)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探索濒死体验:他们邀请50名亲历者不仅用语言描述,更用蓝色的笔将他们所见的景象画下来。
这项研究旨在理解濒死体验发生的“空间架构”,即参与者所穿越的视觉空间的几何形态。通过对这些图画和描述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濒死体验主要呈现出四种空间构型:
A型空间(锥形):视觉范围呈锥形。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大脑供血减少导致周边视觉丧失,从而产生隧道感。这类场景通常被报告为灰度,颜色的丧失可能与大脑缺氧有关。
B型与C型空间(椭圆拱形):形状类似椭圆形的拱门。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中风或头部创伤患者常见的“偏盲缺陷”类似,即一半的视野暂时消失。
C5型空间(椭球包围):这是一种360度的全沉浸式球状空间。
有趣的是,参与者的体验通常会从锥形的A型空间,逐步过渡到完全沉浸的C5型空间(或反向),B型和C型则作为中间状态。这种模式可能反映了随着大脑功能受损而出现的一系列“已知视野缺损”的序列。
此外,研究还发现,当体验包含“灵魂出窍”时(50人中有32人报告),参与者能感知到“自我”位于身体之外,但仍与身体及周围环境在视觉上相连。而在体验的其他阶段,“自我”则脱离了身体和物理环境的参照点,成为一种纯粹的现象学存在。这为理解濒死体验中神秘的“自我意识”变化提供了新线索。
04

认识临终征兆:身体的自然告别
除了意识层面的特殊体验,身体在走向生命终点时,也会发出一系列清晰的信号。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陪伴亲人,进行安宁疗护。
体温血压下降:循环系统衰竭,四肢末梢最先变冷,并逐渐向躯干发展。
意识改变:从嗜睡、难唤醒,到意识模糊、答非所问,最后进入昏迷。
![]()
感觉异常:视力模糊、失焦;听力虽存但无法回应;口干、口苦。
进食困难:吞咽功能丧失,无法进食进水。
呼吸变化:出现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至深快,再暂停,循环往复),最终停止。
05

临终前真的会有回光返照吗?
“回光返照”是指垂危病人会突然精神好转、头脑清醒,甚至能正常交流,给人以病情好转的假象,但随后便迅速离去。
这一现象现在可以从2025年的新研究中找到更深入的解释:在生命终结的最终时刻,大脑发出的应激指令和ATP的最后一搏,为身体提供了短暂的能量支持,使重要器官功能得到暂时性恢复。这如同蜡烛熄灭前最亮的一次闪烁,是生命力的最终释放。
06

结语
从经典的问卷调查到最新的脑波监测,科学正在一步步揭开濒死体验的神秘面纱。这些研究发现告诉我们,那些奇妙的景象很可能是大脑这个复杂器官为我们准备的、减轻死亡痛苦的最后方式。理性地认识死亡,了解其过程,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能更科学地进行临终关怀,更平静地面对生命的终章,从而让我们对生命的每一刻都倍加珍惜。 尊重生命的全过程,包括它的终点,是对生命最深沉的致敬。
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Carter E, et al. Terminal neural dynamics in human death transition. bioRxiv2025. (预印本,待同行评议)
2.van Lommel P, et al.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The Lancet. 2001.
3.Architecture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Spaces France Lerner, Guillaume Tahar, Netta Shafir bioRxiv 2025.10.17.682526;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5.10.17.682526
4.《临死前,身体会发生哪些奇怪反应?真的会有回光返照?》,科普中国,2022.06.05.
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果您还有健康相关疑问,
随时随地在线问诊,专业医生极速解答
在看点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