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下午,合肥市习友路小学教育集团新城校区劳动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作物驯化与人类的生活——盘中餐里的学问”揭开帷幕。本次活动特邀安徽省植物学会专家陈延松副教授担任主讲,面向四年级学生,以趣味互动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探索食物背后的科学奥秘。
桌菜的学问:从餐桌到田间
“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桌菜,下面我开始上菜!”专家以生动的情景模拟开场,引导学生思考每道菜肴的植物原材料。孩子们踊跃发言,从米饭的水稻、面条的小麦,到玉米和豆油的来源,一步步揭开日常饮食与农作物的紧密联系。通过互动,学生们认识到全球约3万种可食用植物中,人类仅依赖30种作物支撑主要粮食供应,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等5种谷物更是贡献了全球60%的粮食基础。
![]()
![]()
驯化与育种:文明的基石
专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了作物驯化的意义——人类通过数千年实践,将野生植物转化为人工栽培的文明成果。从大豆、花生到向日葵,每一种作物的背后都凝聚着农业科技的智慧。活动现场,孩子们不仅了解到“育种”与“农业”的科学定义,更通过数据对比深刻感受到中国农业的艰巨使命: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但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也凸显了农业转型的紧迫性。
![]()
科技兴农: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活动中,专家强调良种培育与生物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作用。基因工程技术仅是加速这一过程,助力作物抗病虫、增产稳产。我国科学家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偃系列”小麦,正是科技赋能农业的典范。
![]()
未来展望:生物技术托举中国粮仓
面对未来40年中国粮食需求预计增长104%的挑战,专家呼吁同学们关注农业科技同时也要珍惜粮食。通过“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与创新,才能将粮食安全扎根于国家的软实力之中。
![]()
本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技兴农的种子。学校表示,将继续开展此类融合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索的活动,助力培养心怀乡土、眼观未来的新时代少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