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冬过后怎么进补?如何控制好血压?老年人运动需要注意什么……(引题)
您有一份冬日健康指南 请签收!(主题)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梦莹
立冬既是秋日的谢幕,也是冬日的开篇,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这个时节,该怎么补?面对易发血压波动以及呼吸道传染病,又该如何科学养生防病?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于11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邀请专家进行了解答。
进补并非人人适宜 既分人群也讲体质
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福鹏介绍,立冬后养生的核心原则可概括为“藏养为本,养阳护肾”,可从“养神、养形、养食”三方面入手,三者同调。建议作息上遵循“早睡晚起”,晚上尽量在10点30分前入睡,应多静坐、阅读、听舒缓的音乐;要避寒就温,适度运动;可适当吃些养肾食材,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等,通过饮食温和滋养,不建议盲目使用滋补药材。
“对于冬季进补,必须明确的是,进补并非人人适宜,核心前提是‘辨证施补’,切勿盲目进补。”张福鹏说。不适合进补的人群包括脾胃虚弱、湿热体质、痰湿体质和正在感冒、咳嗽、发烧的人;而适合冬季进补的人群则是气虚、阳虚者,如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容易感冒的人;血虚、阴虚者,如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的人(但阳虚怕冷是主体);久病体虚者或产后妇女。
张福鹏推荐一些家庭常用的简单易操作的进补方法,如:感觉脾胃有些运化不良,可以在正式进补前1-2周,取山药(鲜品50克或干品15克)、茯苓15克、莲子15克、白扁豆15克、陈皮5克、猪瘦肉适量。将所有食材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水慢火炖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它可以起到健脾益气,祛湿和中的作用,为后续的进补打好基础。而女性经期后、产后及手足冰凉的老年人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津液受损”的人可食用滋阴润肺雪梨汤,适合阴虚火旺、经常熬夜、吸烟及感觉干燥的人。
张福鹏特别强调,即使是适合进补的人群,也需要“控制油脂摄入”,建议多搭配蔬菜(如白菜、菠菜、芹菜)一起吃;同时,每周吃1-2次清淡的素食(比如蔬菜豆腐汤、炒时蔬),让脾胃得到休养,避免长期处于“高负荷消化”状态。
冬季血压波动较大?试试这些方法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一到冬天,血压就控制不好?对此,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郭阿霞表示,冬天一冷,人们的血管就被冻得“打哆嗦”,会自动收缩变细。老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弹性本身就差,一收缩,血流的阻力就变大,血压自然就会上升,而且忽高忽低不稳定。与此同时,这个季节身体为了维持体温,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比如会心跳变快分泌一些让血管收缩的物质,这些反应本来是为了保暖,却会让血压跟着升高,并且波动得更厉害。而天气寒冷,人们减少外出活动等习惯也容易加重血管负担。如果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如果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也会持续损伤血管内皮,使其硬化、失去弹性,从而间接导致血压升高。此外,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一旦感冒或咳嗽,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尤其是剧烈咳嗽或呼吸困难,会迫使心脏加速运动、加倍工作,导致心率和血压随之产生明显波动。
想要控制好血压,建议做好保暖、清淡饮食的同时,要勤盯血压。“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比如早上起床后、吃药前,记下来血压变化,如果血压持续超过140/90mmHg,或者忽高忽低,要尽快找专业医生帮忙调整降压方案,千万别擅自停药、调药和减药。”郭阿霞说。
另外,要温和运动。避免在清晨或天气最冷的时候出门运动,选上午10点后、下午3点前,或者在室内运动;建议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打太极、慢走、室内瑜伽,每次20-3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尽量减少做剧烈活动,避免血压骤升。同时,要有意识地维持平和心态,避免大喜大悲;管好基础病;如果感冒,要赶紧治疗,别拖成重感冒,加重心脏和血压的负担。
女性和儿童注意预防这些疾病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武嫣斐介绍,冬季儿童常见疾病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主。这是由于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借飞沫、接触、气溶胶等广泛传播,主要有流感、新冠病毒、支原体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中流感病毒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女性常见疾病则是盆腔炎、阴道炎及宫颈病变等,同时,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的患者在冬季也明显增多。
预防上,要避免寒邪侵犯人体,要做好保暖,尤其是头、颈部、腰、背、腹部、足部;保护阳气,可以选择艾灸,如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定期进行艾灸可以很好提高免疫力,同时要保持充足睡眠,早睡晚起;适度进补。儿童预防也要注意适度增加户外运动、增加抗寒能力训练、适度营养补充,不可过度。女性则做到腰腹部保暖、外阴清洁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有不适及早就诊,不可拖延,必要时定期TCT、HPV检测。
一到冬天就皮肤痒,核心问题在于“干”
山西省中医院胜利分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梁晓军介绍,每到冬天,诊室里因为皮肤干燥、瘙痒而来就诊的患者就会大幅增加。而在中医看来,冬季皮肤干燥瘙痒的核心病机在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如果把人的皮肤比作土地,到了冬季出现问题,主要因为:外邪侵袭,“寒邪”和“燥邪”会减少土地表层的水分,皮肤就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干燥。同时,冬季人体为了适应外界寒冷,毛孔会收缩,以防止阳气外泄,这使得皮肤表面的气血大大减少。另外,冬季人体阳气内收,皮肤表面气血的流通也会相对减弱,所以内外因相结合,导致皮肤出现各种问题。
在“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的背景下,各种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就容易出现。所以,冬季预防皮肤问题,不能只靠“涂涂抹抹”,必须内外兼修,标本同治。梁晓军建议,可以从食疗润燥、外治止痒和生活调护几方面共同努力:食疗的目的是补充体内的“阴血津液”,而在内部补水的同时,必须直接把皮肤上锁住水分。推荐成分比较简单、不含香精、富含油脂的医用保湿霜或润肤乳。生活习惯上,建议用温水洗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少用皂基,要选择温和的、偏酸性的沐浴露,避免过度清洁:穿衣时,贴身衣物选择纯棉、柔软的材质,避免羊毛、化纤等直接接触皮肤,减少刺激;生活环境最好将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
同时,要注意情绪的控制,中医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烦躁、焦虑等情绪会加重瘙痒。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调和,减轻症状。
老年人在冬季运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立冬过后,天气转寒,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慢性病多发,冬季运动保健尤为重要。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对于老年人而言,冬季坚持科学锻炼,不仅能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还能预防肌肉流失、关节僵硬,甚至辅助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但老年人运动需遵循“安全第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山西省针灸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杨发明接触过一个82岁的高血压合并关节炎的患者,通过每日晨起八段锦20分钟、午后散步20分钟,半年后血压波动幅度明显减小,关节疼痛也减轻了。“这启示我们,老年人运动不必追求强度,而应该注重持之以恒,要顺应自己的身体,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杨发明说。
中医强调“因人制宜”,老年人运动更需结合体质特点,合理选择运动方式。气虚体质人群(即易疲劳、气短),推荐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通过缓慢拉伸提升阳气。阳虚体质人群(即怕冷、手脚冰凉),可选择室内简易太极拳、艾灸后散步,运动时注意腰腹、膝盖保暖。痰湿体质人群(即体型偏胖、痰多),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配合穴位按摩(丰隆穴、足三里)、揉腹等健脾化痰湿。
特别提醒,老年朋友运动前建议到医院进行体质辨识和心肺功能评估,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
来源:山西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