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8 日,物理界泰斗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
尽管已经大半个月过去,但关于其遗孀翁帆的舆论,仍未消停。
尤其是当翁帆入职清华的消息传出时,本该收获的是满满的祝福声,结果却是各种质疑声。
真相明明就在眼前,可就是没人愿意静下心来仔细看看……
![]()
官网信息 “上上下下”,群嘲声依旧
不得不说,自从翁帆嫁给杨振宁先生后,她的一生便充斥着各种质疑,即使到了如今,依然如此。
在10 月 28 号那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官网悄悄更新了一条信息。
页面上多了 “讲师翁帆,研究方向西方建筑史” 的内容,包含姓名、所属院系等基础信息。
可谁也没想到,这条信息只挂了几个小时就突然消失了。
没有任何官方说明的 “上线又下架”,直接点燃了社交平台。
![]()
随后质疑声像潮水一样涌来,有人直言 “明摆着靠杨振宁的关系”。
还有人翻出她的本科专业,嘲讽道 “英语专业跨界教建筑,清华这是把人情岗摆上台面了”。
更有甚者翻出多年前她考清华建筑系博士的旧事,揣测 “当年就有特殊照顾,现在入职是早就安排好的福利”。
在这些质疑声里,“跨专业” 成了这些人攻击的核心。
不少人笃定 “英语专业的能看懂建筑图纸吗”,甚至恶意揣测 “核心论文怕不是找人代笔”。
![]()
短短几天,翁帆就被贴上了 “靠关系”“走后门” 的标签,仿佛她的一切都和自身能力无关。
说实话,看到这些跟风骂人的评论,我真的挺无语的。
大家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搞清楚,就凭着一个标签随意指责,难道名人的家属就不能有自己的事业吗?
好在的是,争议发酵了一周后,11 月 4 号清华大学终于给出了正式回应,直接“打脸”了所有质疑者……
![]()
校方硬核回应
校方明确表示,翁帆的 “讲师” 岗位是非编制合同聘用制,合同期限只有三年,到期后还要重新考核,根本不是大家以为的 “铁饭碗”。
更重要的是,这个岗位的录用流程和普通求职者完全一样。
先过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专业评审,再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终审,两次都是全票通过,不存在任何特殊待遇。
针对 “岗位是福利补偿” 的说法,校方也给出了解释。
![]()
翁帆的工作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教 “西方建筑史选修课”,二是整理杨振宁先生的学术资料。
校方负责人特意提到,这项整理工作没人能替代,杨先生手稿里的随手符号,只有翁帆能准确解读;
私人书信里的特定事件,也只有她清楚背景。
而且这个岗位的考核压力一点不小,实行 “非升即走” 制度。
翁帆必须在 6 年内通过副教授职称评审,达标不了就得走人,和其他年轻教师的标准完全一致。
![]()
不存在任何 “特殊豁免”,这哪是什么 “福利岗”,分明是实打实的压力岗。
看到这里,那些骂 “靠关系” 的人是不是该闭嘴了。
要知道清华作为顶尖学府,难道会为了所谓的 “人情”,破坏自己的招聘规则嘛!
用脚想想都知道,这么大的学校,不可能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
而随着校方的回应,翁帆的过往履历也被大家重新关注,以前大家只关注她是杨先生的夫人, 但殊不知,她有着惊人的硬实力……
![]()
被忽视的硬实力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她早就不是 “杨振宁遗孀” 这一个标签能定义的。
她从汕头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后来一步步攻读硕士、博士,最终拿到清华建筑系博士学位。
这些年里,她发表了 7 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 3 篇还被国际权威的 A&HCI 收录。
她研究的《索恩式穹顶》,更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连剑桥教授都引用过她的成果。
现在筹备 “西方建筑史选修课”,她更是下足了功夫。
![]()
备课笔记写满了三大本,周末还特意跑去山西平遥、大同的古建遗址实地考察。
拍摄了 2000 多张建筑细节照片,还亲手画了 10 多张建筑结构图,标注不同朝代的风格差异。
除此之外,她还担任 “清华青年建筑史研究基金” 的管理人。
2024 年她牵头评审了 5 个资助项目,3 个已经产出阶段性成果。
参与项目的年轻学者都说,她评审时特别严谨,只看学术价值,哪怕是熟人推荐的不合格项目,也会直接否决。
![]()
更让人敬佩的是,她和杨振宁先生之前已经向清华捐赠了近 200 万美元,支持青年学者科研。
还把多件珍贵艺术雕塑捐给中国美术馆,从来没利用私人关系谋过特殊资源。
这样的履历和格局,难道不配在清华任教嘛!
其实这场风波闹得这么大,还是大家的偏见在作祟。
翁帆自从和杨振宁结婚后,就一直活在舆论的放大镜下。
![]()
一是 “年龄差偏见”,两人的年龄差距让很多人先入为主觉得她 “动机不纯”。
不管她做什么,都被贴上 “靠杨振宁” 的标签,完全忽视她自身的努力。
二是 “名人家属偏见”,在很多人眼里,名人的家属就该低调隐身。
一旦出来做事,就被认定是 “沾光”“炒作”,哪怕是正常的学术工作也难逃恶意解读。
还有人拿她的年龄说事儿,嘲讽 “快 50 岁了还折腾什么”,这种说法真的很可笑,学术研究什么时候分过年龄。
![]()
只要有热情、有能力,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翁帆快 50 岁还在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敬佩?
那些揪着 “编制” 不放的人,更是暴露了自己的无知,高校里的专项岗、合同岗本来就很常见,不是所有岗位都有编制。
![]()
结语
翁帆能拿到这个岗位,靠的是不可替代的工作能力和实打实的学术成果。
毕竟,能在清华讲台立足的,从来不是 “谁的家属”,而是有真才实学的研究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