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1月11日电 题:火塘边的烟火气和文明新风
新华社记者荆昭延
围坐在火塘旁,架起柴火,煨个洋芋,煮壶茶水。待到洋芋裹上一层焦香的皮,茶水煮沸,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今年雨水多,把草果喂得饱。我刚刚进山转了一圈,看到红彤彤的果子一个紧着一个结。马上就要采摘了,各家的情况都怎么样?”云南省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党总支书记蔡文辉一边说,一边抿了口热茶。
“我种下的100多亩草果,长势不错,还在上大学的娃娃明年的生活费都有了。”猴桥村村民余绍贵满脸笑意。“我又养了一些新苗,等到这批草果收获完就种下去。不过,一些苗存在病虫害问题,不如下周一起开个技术培训会?”村民余旗艳说……
火塘,一直以来都是当地傈僳人家的“标配”。围着火塘,照明取暖、烧水做饭,暖烘烘的火焰映得人们脸庞通红,聊家常、解矛盾、叙友情,由此形成了开“火塘会”的传统。
近年来,猴桥村从“火塘情结”“围炉夜话”等民俗中汲取经验,把“火塘会”开到村寨、开进群众家中,也把政策宣讲、民意收集、产业谋划的平台,搬到了接地气、聚人气的火塘边。
“草果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村干部常常领着农技专家、乡贤能人进到家里,大家像朋友一样搓手烤火,聊聊怎么给草果科学喷灌、除杂草。”余绍贵说。截至目前,猴桥村的草果占地约1.3万亩,预计2025年收入82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2.1万元。
除了草果,猴桥村还采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行模式,发展以三文鱼为代表的高端冷水鱼类养殖业。“这里的水清澈、基本恒温,适合三文鱼生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余文辉告诉记者,不断扩建、扩养后,现在的鱼有2万多尾,养鱼场旁边还开了农家乐。
“三文鱼带动村集体收入不断增长,‘火塘会’上我们也商量,将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保障,实现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蔡文辉说,尤其路修好了,村民们进山种木瓜、红花油茶更方便了,今年村里还尝试种黄精,“群众又多一条致富的通道”。
猴桥村位于腾冲市西北边境,背靠高黎贡山,毗邻槟榔江和古永河。“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蔡文辉说,生态猪、生态蜜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有活干、有钱赚,吃上了“生态饭”。
“火塘会”上,村民又抱来几根木头,加在火堆中,不一会儿火烧得更旺了。温暖盈身,食物飘香,“以前的猴桥村叫黑泥塘,路是土路,下雨后更难走。现在,衣食住行样样不愁,变化是‘翻天覆地’的。”71岁的村民麻生芹感慨道,坐在一旁的小朋友听得认真。
溪水穿堂过屋,可以灌农田、浣洗衣物。绿水人家绕,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美学图景。“每月的1日和15日,全村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打造村寨步步皆景。”蔡文辉说。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猴桥村村容村貌改善的同时,“绿富美”的乡村大道也越走越宽。猴桥村不仅在完善基础设施“看得见”的地方下功夫,还在乡风文明建设“看不见”的地方下力气。
“火塘+家风家训”“火塘+村规民约”“火塘+志愿服务”“火塘+民俗节日”……“党员带头,以‘火塘会’的形式,服务群众‘零公里’。”蔡文辉说。
目前,“火塘会”已经在猴桥镇全面推广,并覆盖到腾冲市19个乡镇(街道)、221个村(社区)。小小的火塘,升起来的不仅是炊烟,更是浓郁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文明新风。(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