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让幸福之歌越唱越响——保山市扎实开展边境幸福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0
分享至



茶园如绿色海洋,为保山边境群众带来致富希望 保山市民族宗教局供图
“沐浴在党的灿烂阳光下,我们身在边疆安居乐业。是谁给了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领我们奔上小康?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党的光辉照边疆,我们永远爱你、永远陪着你走……”
日前,记者随“从边境幸福村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保山市腾冲市明光镇,在自治村的乌龙坝上,村民吴占连的歌声唱出了边境各族群众共同的心声。
从“一时美”到“一直美”的生态蜕变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70公里。
一个个散落于保山边境的村落,曾是群山阻隔的“末梢”。如今借着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东风,自2021年至今,统筹整合资金约6.1亿元,保山11个沿边村实施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554个,振兴为笔、团结为墨,写下了“边关美、边民富、边疆稳”的动人答卷。
为了让每个边境村寨都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宜居家园,保山的秘诀就是统筹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保证村寨始终坚持从“一时美”到“一直美”的生态蜕变。
11月1日上午,木城彝族傈僳族乡笼罩在薄雾之中,宛若仙境。
木城是龙陵县唯一的边境民族乡,南与缅甸果敢县隔江相望,有边境线19.71公里。在木城朦胧翠绿的密林之中,咖啡树与坚果树生长得郁郁葱葱,其间“镶嵌”着鱼塘垭口村。
鱼塘垭口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多年来,汉、彝、傈僳等多个民族近2000名村民共同戍守着边境线。
近年来,随着边境幸福村建设不断升级,鱼塘垭口积极开展村庄清洁提升行动,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将人居环境卫生纳入管理体系,发动群众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激发村民作为保护生态环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相继实施卫生户厕改造、人畜分离、庭院提升等行动,同时,村内还定期开展家庭环境卫生评比活动,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善。
“村子里面现在这么美,又安逸,我觉得很幸福!”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匡大元说。
一户一景色,一院一画卷。和匡大元感受相同的,还有生活在保山边境线上的各族群众。
这些年来,保山市不断巩固提升“环境美”成果:
2个边境县(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形象和品质实现跨越式提升;
11个沿边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超90%,高于“88%以上”要求;
生活污水治理率稳定在71%以上,优于“60%以上”目标……
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持续保持,保山市持续开展文明卫生习惯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边境村寨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一直美”转变,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从“有产业”到“强产业”的富民升级
农村留不留得住人,关键在产业。
在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提升阶段,保山市聚焦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推动边境各地从“有产业”到“强产业”的富民升级,不断促进经济繁荣。
“过去,我们村山高路远、雨水多,产业发展受限。”腾冲市明光镇自治村党总支书记余华亮走在茶山小径上,望着层层叠叠的茶树,感慨万千。
早些年,在上级的支持鼓励下,自治村“两委”成员外出考察,结合村里地理条件、气候优势,引进了乌龙茶种植。如今,1万余亩的茶园如绿色海洋,2024年农业产值超1910万元,九成以上群众参与其中,实现了高山“土地资源”向“产业资源”的转变。
“自从种了茶,收入翻了番,生活也更有奔头了。”村民吴占连在茶园里唱着欢快的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明光镇麻栎村招商引资来的汉岳农业有限公司里,伴随着药材的清香,79岁的村民刘成仙一边认真地削着茯苓皮,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家里待着无聊,来家门口干点活儿,不但锻炼了身体,每天还能挣个四五十块钱。”
“村民除了种茶,每年都有农闲时间。这家麻栎村茯苓加工厂租用的是麻栎村青储饲料加工厂场地,有效利用了村民每年9月至次年4月的生产空档期,让群众在农闲时节有活可干,有钱可赚。”麻栎村党总支书记苏成玖介绍,工厂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日均用工约70人,预计6个月生产季用工1.2万人次,可带动群众务工增收超120万元,这种将药材资源转化为“新动能”的方式为村寨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这些只是保山市以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全力推动沿边村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奋斗,2024年,保山11个沿边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突破20万元,远高于“10万元以上”目标。
如今,保山市各个沿边村已形成“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格局,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凝聚起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从“守得住”到“治得好”的治理提升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国界也许只是地图上的线段,但对于腾冲市猴桥镇胆扎村居民蔡新装来说,却是生活的日常,是必须坚守的岗位。
2016年3月,蔡新装成为第6批守护“共和国1号界碑”的外事界务员。
每月,蔡新装都会步行向“1号界碑”进发:新开辟的泥路塌方不断,一些路中间立着卡车一样大的石头;挥舞砍刀辟出空间,通过密不透风的竹林;脚踩出的泥窝窝外就是沟壑,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溪流暴涨,涉水而过……
面对艰难,蔡新装却说,村里的傈僳族群众世世代代居住在边境地区,家家户户都以守好边为荣。他还曾带着自己的儿子上山巡界,给孩子讲界碑的故事,讲界务员的故事,就是希望让这份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身处边境,我们边境村寨村民的幸福生活和境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每想到这个,心中的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所以下决心一定要把边境守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生活更加长久。”
“放牛也是放哨,耕田也是巡逻”的想法,在保山170公里的边境线上已融入各族群众日常,化作守护家国的自觉行动。
把边境治理好,不仅要守好边,还要创新治理模式,深化民族团结。
腾冲市猴桥镇的“火塘会议”机制,从民族传统习俗中汲取智慧,在火塘边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凝聚起了守边固边的合力。
为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保山的11个沿边村全部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全覆盖,年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2次以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主旋律,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率和认同感显著提升。
同时,保山市创新“物联网+”治理模式,建立“乡级党委+村级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党支部+群众自治组织+党员中心户+网格小组”六级网格化治理体系,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2022年,保山市在全省率先建成边境幸福村,2个边境县(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4个沿边乡(镇)、11个沿边村建成省级示范单位,率先试点建设腾冲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中心和国家“兴边富民中心城镇”试点县,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成效彰显。
从生态宜居到产业兴旺到边疆稳固,保山的边境村寨,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践,诠释着“幸福”的内涵。在这里,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家国情怀愈发浓厚,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幸福的歌声在祖国的西南边境线上越唱越响。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民族时报 incentive-icons
民族时报
《民族时报》网易官方账号
11952文章数 42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