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陈大妈像往常一样,打开厨房的橱柜,准备给老伴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可自从孙子上大学学了营养学后,她每次做饭都格外纠结:精致面包、腌咸咸菜、热气腾腾的煎香肠……哪一样吃得放心?
![]()
一个细节让陈大妈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些市面上常见的食物,老年人能不能放心吃?”就在此时,她听到了新闻里一则采访。
被誉为“中国癌症防治领军人物”的92岁孙燕院士分享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有几类人人爱吃的常见食物,若长期摄入,不仅增加肿瘤风险,也会悄悄伤害健康。
究竟是哪几类食物,让肿瘤领域的泰斗一再敲响警钟?为什么明明吃得“家常”,却可能暗藏隐患?不同年龄的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朋友,真的需要“忌口”吗?
今天,我们就跟随孙燕院士的研究脚步,剖析科学真相,看老年人和家中亲人应该如何合理饮食,预防重大慢性病的发生。尤其是第三类,很多人都误以为无害,却极易被忽视!
![]()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饮食问题成为北京协和医院、中华肿瘤学会等权威机构反复研究的热门话题。孙燕院士反复强调:“癌症的三分之一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预防。”那到底哪些食物最需警惕?
腌制加工肉制品:大量证据显示,腌肉、香肠、火腿等加工肉制品富含亚硝酸盐和防腐剂。世界卫生组织焦点研究表明,每天摄入50克加工肉,其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约18%。
高糖糕点与含糖饮料:高糖饮食导致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炎症反应上升,都是肿瘤细胞易繁殖的“肥沃土壤”。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调查,每天摄入超过60克添加糖的人群,胰腺癌风险比低糖人群高出约25%。
![]()
高油脂油炸食品:过多油脂及反复高温油炸,会带来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证实,每周食用≥3次油炸食品者,消化道肿瘤与乳腺肿瘤风险升高14%-27%。
酒精饮料:多项流行病学数据已经确认,酒精代谢的乙醛有诱发肿瘤的明确证据,影响肝、食管、口腔、咽喉等多个系统,与口腔癌、食道癌风险成正比。
饮食结构一旦改善,身体反应往往会非常“诚实”。最新全国营养流行病学调研发现:两个月内,如果邓大爷坚持远离腌制、油炸和高糖食品,改用蒸、煮、炖为主,身体出现如下可观变化:
血脂下降:一项涉及1.2万名中老年人干预的中国队列研究显示,短短8周内,总胆固醇平均下降12.6%,甘油三酯降低10.3%,动脉斑块的风险也同步下降。
肠道环境改善:摄入富含鲜蔬果和谷物的饮食,肠道菌群多样性上升,有助于“抗癌因子——丁酸盐类代谢物”的生成。肠癌风险随之降低超15%。
体重控制:减少油炸和精加工食品,可直接让体重平均下降1.2-2.4kg,同时降低二型糖尿病和多种肿瘤的发生率。
![]()
慢性炎症缓解:科学测量显示,低油低糖饮食能使体内C反应蛋白(CRP)降低6%-19%,心血管与癌症等慢性病风险随之下调。
睡眠与精神状态改善:持续2个月健康饮食后,超过74%的干预对象反映夜间醒来的次数减少,白天精神更足。饮食清淡还能辅助降低焦虑,增强免疫力。
面对复杂的饮食环境,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孙燕院士结合多部门研究,总结出“日常可落地”的重点建议:
腌制/加工肉制品(香肠、腊肉、咸鱼、火腿):每周最好不超过1次,总量<50g;家里腌菜建议少吃,偶尔尝鲜即可,尽量自制原味,避免多种添加剂。
糖类饮品、蛋糕等高糖加工食品:逐步用新鲜水果、原味坚果替换甜点。饮料尽量选无糖茶饮、苏打水、酸奶;买零食时注意配料表,“0添加糖”优先。
![]()
油炸食品、速食、薯片薯条等高油脂零食:家庭烹饪焯、蒸、煮为主,尽量避免多余油脂。偶尔炸食建议自制,严格控温、少用反复油。
酒精饮料:长期少量饮酒,同样增加肿瘤风险。权威建议中老年人能不饮酒则不饮,如实在难以避免,须严格限制在每周<50ml白酒,或<250ml红酒。
少盐轻口味:成人每日摄盐不超过5g。炒菜时后下盐,并尝试用柠檬汁、香草“调味增鲜”,减少“咸”的依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