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绘艺学:天气与时间,画面气氛的快速转换器
很多人画场景时,总觉得 “氛围不够浓”—— 明明画了相同的场景,却无法传递出雾天的朦胧、雨天的湿润或夜晚的静谧。其实,天气与时间是画面气氛的 “魔法开关”,不同环境下的光线、色彩、质感特征,能快速改变画面情绪。掌握雾 / 霾、雨天、夜晚的视觉规律,就能像调节开关一样,轻松打造出极具代入感的画面氛围。
![]()
雾 / 霾天气:用 “柔和光线与体积光” 打造朦胧意境。雾 / 霾会削弱光线的直射感,让画面呈现出 “柔化一切” 的视觉特征。首先要强化空气透视:近处物体保留少量细节,色彩饱和度稍高;中景物体轮廓模糊,色彩融入灰调;远景物体几乎与雾气融合,仅留淡淡的色块,比如雾天的森林,近处树木能看清树干纹理,中景树木只剩模糊轮廓,远景树木变成淡灰绿的色块。其次,光线需柔和无硬影:雾天没有清晰的阴影,物体暗部与亮部过渡自然,比如雾中的人物,面部没有明显的明暗交界线,仅用淡灰区分亮暗。最关键的是加入 “体积光”(上帝光):阳光透过雾气形成的光束,用淡金黄或淡白的线条勾勒,从画面上方斜射而下,比如清晨的雾巷,光束穿过巷口的雾气,照亮空中的尘埃,瞬间让画面充满静谧神圣的氛围,这是雾天独有的 “氛围密码”。
雨天:用 “地面反光与湿润质感” 传递清新或忧郁。雨天的核心视觉特征是 “水的反光与湿润感”,能快速让画面从干燥变湿润。首先,地面需有强烈反光:雨水覆盖的地面像 “镜子”,会反射天空、建筑、灯光的色彩,比如雨天的街道,地面反射天空的淡蓝灰,同时倒映路灯的暖黄光斑,反射区域的色彩饱和度比实际物体稍高,让反光更醒目。其次,物体表面要显湿润:无论是墙面、树叶还是人物的衣物,都需用细笔刷添加 “水珠” 或 “水痕”,比如树叶边缘画细小的水珠高光,墙面画垂直的水痕线条,同时提高物体色彩的饱和度 —— 雨天的绿色树叶更鲜亮,红色的雨伞更明艳,湿润的表面让色彩更通透。比如画雨天的街角,地面反射着店铺的暖光,雨伞表面有晶莹的水珠,墙面挂着水痕,瞬间传递出 “雨后清新” 或 “雨中忧郁” 的氛围,取决于整体色调的冷暖。
![]()
夜晚:用 “光源色主导与丰富暗部” 营造静谧或神秘。夜晚的视觉核心是 “光源决定一切”,不再是白天的自然光主导,而是灯光、月光等光源色掌控画面。首先,明暗对比强烈:光源附近(如路灯下、室内灯光旁)亮部清晰,远离光源的区域迅速变暗,但暗部不能是死黑,需融入丰富色彩,比如夜晚的房间,灯光下的桌面是暖黄的亮部,墙角的暗部加入淡蓝或淡紫,避免纯黑导致画面压抑。其次,光源色成为色彩主导:不同光源会改变物体的色彩倾向,比如暖黄的路灯下,墙面会偏暖黄,冷白的月光下,物体则偏冷蓝,比如夜晚的公园,路灯照射的区域是暖黄调,月光照射的区域是冷蓝调,两种色调交织让画面更有层次。最后,物体表面显 “暗部通透”:夜晚的暗部不是没有色彩,而是融入环境色,比如夜晚的湖面,暗部融入天空的淡蓝与灯光的暖黄,用微弱的反光体现水面质感,让夜晚画面既有明暗对比,又不失色彩丰富度,传递出静谧或神秘的氛围。
天气与时间对画面气氛的影响,本质是 “改变光线、色彩与质感的组合”。雾天用柔和光线与体积光造朦胧,雨天用地面反光与湿润感传清新,夜晚用光源色与丰富暗部营静谧 —— 掌握这些视觉特征,无需大幅修改场景结构,只需调整环境细节,就能快速转换画面气氛。记住:天气与时间是画面情绪的 “快速转换器”,善用它们,你的场景就能从 “静态的画” 变成 “动态的故事”,让观众一眼沉浸其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