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耳朵突然听不清楚了,是不是感冒引起的中耳炎?”
诊室里,一个中年男性焦急地坐在检查椅上。徐留见主任详细询问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并不复杂——掏耳朵掏得太勤,把耵聍(俗称耳屎)越推越深,最终堵住了耳道。
![]()
“只是掏个耳朵,怎么会影响听力?”
这是许多患者来医院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事实上,耳朵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动手”的部位,耳道深处连接着鼓膜,是我们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破坏,不仅可能引起听力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感染、耳鸣、甚至鼓膜穿孔。
36岁的刘先生是一名办公室白领,平时工作压力大,常靠掏耳朵“解压”。他喜欢用棉签深入耳道,每天洗完澡后都要“清理一遍”。最近他突然感觉右耳听东西有点闷,甚至伴随隐隐作痛,自行买了滴耳液处理无效后才来到医院。
徐留见主任检查后发现,刘先生的耳道内被耵聍团块堵得严严实实,已经形成了“耵聍栓塞”,而且耳道壁已经有轻度损伤,若再继续自行处理,很可能导致外耳道感染或鼓膜损伤。
“很多人以为耳屎是‘脏东西’,其实它有自我清洁功能,只要不频繁干预,耳道一般能维持自身健康。”徐主任说。
“耳屎不是脏,而是保护层”
耵聍是一种由耳道皮肤的腺体分泌的物质,正常情况下它会随下颌运动(如咀嚼、说话)自行排出。
它的功能包括:
润滑耳道皮肤,防止干燥皲裂
阻挡灰尘、异物进入耳道深处
具备一定的抗菌作用,维护耳道微环境
简单来说,耳屎是“耳道的保安”,不是“脏东西”。频繁掏耳朵,不但破坏了这层天然屏障,还容易造成耳道皮肤破损、细菌入侵,引发耳道炎症。
今年65岁的张阿姨喜欢去附近的“采耳店”体验掏耳服务,每次都觉得很舒服,“采耳师”会用各种工具深入清理耳朵深处。一个月前,她开始出现耳朵发痒、胀痛的问题,以为是上火,直到发展成耳流脓才来到医院。
经检查发现,张阿姨的外耳道已经感染,采耳过程中产生了小面积皮肤损伤,结合潮湿环境,导致霉菌滋生,形成了霉菌性外耳道炎。
“霉菌性外耳道炎在中老年人和喜欢用耳勺清耳朵的人群中比较常见。”徐留见主任提醒,尤其是一些采耳工具消毒不彻底,加重了感染风险。
掏耳朵容易伤到哪些部位?
外耳道皮肤:耳道皮肤薄,表层神经丰富,稍有不慎就可能划伤,造成外耳道炎、耳痛。
鼓膜:深度掏耳最危险,尤其是在打喷嚏、打哈欠、咳嗽等突然动作中容易误伤鼓膜,严重可致穿孔。
听小骨链系统:虽然较深,但个别误伤案例中可能波及,影响听力甚至造成永久性损伤。
这些“掏耳习惯”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耳朵
用棉签深入耳道:其实大多数棉签头的宽度与耳道相仿,深入后不仅清理不到耳屎,反而会将耳屎推得更深。
湿耳朵马上掏:洗澡、游泳后耳道湿润,皮肤更脆弱,容易被掏伤,建议自然干燥后再处理。
频繁“采耳”:所谓“深层采耳”不仅没有医学依据,反而可能带来感染、鼓膜损伤的风险。
“耳朵痒就要掏”的误区
耳道发痒其实是外耳道干燥、过敏、或真菌感染的表现。频繁掏耳反而加重瘙痒,形成“越痒越掏——越掏越痒”的恶性循环。此类情况,应到专业耳鼻喉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而不是简单掏耳止痒。
哪些情况需要到医院“掏耳朵”?
不是所有耳屎都不能掏,而是不建议自行掏。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由专业医生评估处理:
耳朵闷堵感、听力下降
耳道发痒或刺痛、反复发炎
有耵聍栓塞史
小孩不配合清洁耳朵
徐留见主任强调:“在门诊中,我们会采用专业的耳内镜和器械,确保在可视环境下安全清除耵聍,最大程度避免损伤耳道和鼓膜。”
耳道清洁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频繁掏耳朵,保持每月或每两月观察一次即可;
洗澡后可用毛巾轻轻擦耳廓外侧,切忌深入耳道;
若有耳朵闷堵、不适、流液、异味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家长不要随意给儿童掏耳朵,孩子耳道狭窄、鼓膜娇嫩,易受伤。
徐留见主任提醒:
耳朵是精密的听觉器官,掏耳朵看似小事,实则大有讲究。一时的“爽感”,换来的可能是长时间的听力损害和治疗困扰。耳朵不舒服,不要掏。科学清洁,规范处理,才是真正保护听力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