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段“女子向大衣哥朱之文道歉”的视频在网上疯狂传播。视频中的女子一脸懊悔,对着镜头说着“认错话”,不少网友看完留言表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一个“网暴者良心发现”的正能量故事时,事情却在11月10日迎来了反转,朱之文本人站出来辟谣,说视频是假的,视频里的人他根本不认识。
这一句话,让全网安静了几秒。原来,所谓的“道歉”,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假戏”。“我不认识视频里的人,她不是本案被告。”朱之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态度明确。
他表示,真正侮辱、诽谤他的那位女子,早在今年7月份就已经被法院依法判刑,并且正在服刑中。那段道歉视频纯属造假,与案件毫无关系。
![]()
这场“假道歉”的闹剧,在短短两天里发酵成了“全民感动”。有人夸视频里的女子勇气可嘉,有人说“大衣哥终于等到一句对不起”。结果真相被揭开后,所有人都成了被误导的看客。
事件的反转不只是让人错愕,也让人再次看清了网络的复杂。信息传播太快,真假混杂的内容往往在短时间内被放大、被情绪化解读。就像朱之文自己所说:“这视频传得那么广,但那个人我根本不认识。”
![]()
一句辟谣,打破了“知错能改”的温情剧本,也提醒了所有人:网络世界的热闹,未必都是真的。
这起案件的起点要追溯到2020年。那一年,朱之文的名字再次频繁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不是因为唱歌,而是因为各种被歪曲的“段子”和“黑料”。
![]()
一位名叫孙某某的女子,从那时起开始持续发布攻击朱之文的视频。据法院查明,四年来她累计发布了大约290条视频,其中29条播放量超过5000次,最高一条甚至达到了21万次播放。
视频内容五花八门,从造谣朱之文“装善人”“假慈善”,到恶意P图侮辱,再到诋毁他的儿子、儿媳,甚至连刚满周岁的孙子都没能躲过。
![]()
可以说,这是一次“持续性网暴”。时间长、内容恶毒、影响面广这几个特点,让朱之文一家人的生活变成了“被围观的痛苦”。
朱之文回忆时说:“如果只是骂我一两句,我也不想和她一般见识,可她整整骂了我四年,连家人都不放过。”
![]()
庭审时,孙某某辩称自己是“头脑一热”,并没有赚到钱。可想而知,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朱之文接受。
最终,法院判决孙某某犯侮辱罪、诽谤罪,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六个月。这场官司,朱之文赢了。他没有接受调解,也没有原谅,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听法院的判决就行。”
![]()
这已经不是朱之文第一次与网暴者对簿公堂。过去几年里,他先后三次起诉造谣者,有的被判刑四年,有的拍视频道歉,有的甚至跑到他家门口下跪求饶。
他没有趁机炒作,也没有利用舆论去反击,只是一次次通过法律手段,默默为自己讨个公道。朱之文说:“我可以理解有些人为了赚打赏蹭点热度,但连续造谣、污蔑四年,那就不是挣钱,是害人。”
![]()
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公众人物的无奈。网络暴力之所以猖獗,正是因为有人把“伤害别人”当成了“流量密码”。
这一次,朱之文依然态度坚定。他表示,对其他网暴者也会逐一起诉,目前相关案件已经立案。他没有咄咄逼人,只是用一种最平静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法律是他唯一相信的解决办法。
![]()
2011年,《星光大道》让朱之文从一个普通的山东农民,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他质朴的嗓音、厚重的大衣,成了人们记住他的标志。2012年他登上春晚,唱进了全国观众的心。
可成名带来的并不全是掌声。随着短视频兴起,朱之文的生活开始变得“不属于自己”。从2016年开始,他家门口常年聚集着拿着手机的“粉丝”和“主播”,有人拍他买菜,有人拍他喂鸡,也有人故意挑衅只为博眼球。
![]()
他的家不再是家,而是成了“取景地”;他的生活,不再是生活,而成了“素材”。他不善言辞,也不懂得如何和网络世界打交道。于是,当有人开始造谣、编故事、胡乱剪辑时,他最初的反应只是躲。可没想到,越躲反而越被攻击。
“农民歌手”的身份,一开始是光环,后来却成了他被攻击的理由。有人嫌他“不专业”,有人笑他“装慈善”,还有人干脆拿他的家人当作流量工具。
![]()
这一次次被围观、被消耗,让朱之文从一个被歌声温暖的人,变成了被舆论包围的人。如果说网暴是“明伤”,那么假视频的传播就是“暗伤”。
这次的“假道歉”事件,看似与朱之文无关,但实际上又让他成了舆论的中心。网友的善意被利用,真相被掩盖,造谣者在服刑,而一场新的谣言又在发酵。
![]()
这种循环式的网络闹剧,不仅伤害当事人,也伤害公众的判断力。每一次情绪化的转发,都可能成为帮凶。“假新闻”“假视频”不断制造“假感动”,而真正的受害者却在一次次误解中被迫解释。
朱之文并没有因为这场假视频大发雷霆,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又不认识她。”一句平实的话,却透露出一个人长期被伤害后的无力感。法律能惩治造谣者,却难以阻止“情绪流量”的复制。
![]()
很多人还记得,朱之文最初面对谣言时常说:“不计较,都是为了挣钱。”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终于意识到:沉默不是宽容,而是纵容。于是他开始起诉,一次又一次。
从“算了”到“不原谅”,从“忍让”到“依法”,这不是性格变化,而是一种觉醒。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不管你是农民还是明星,尊严都不能被随意践踏。
![]()
有人说,朱之文拿起法律武器,是在“为自己披上大衣”;也有人说,他的坚决,是替更多普通人出了一口气。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敢于说“不”,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朱之文的故事,其实不只是一个明星被网暴的故事。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网络时代的浮躁与盲目,也照出了人心的两面,一面是善意的点赞,一面是轻易的信任。
![]()
假道歉视频的闹剧或许只是一个插曲,但它提醒了所有人:在键盘背后,话语也有分量;在屏幕之外,造谣也要付出代价。
如今,造谣者已经服刑,法律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朱之文依然生活在那个普通的小村庄里,他依然唱歌、种地,只是比从前更坚定,也更清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