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开医保相关的新闻,满屏都是各地飞检的消息——辽宁12市同步启动省级检查,河北、上海、浙江等省份陆续跟进,上半年全国就有33.5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接受核查,追回医保基金161.3亿元 。这轮2025年医保飞行检查,和往年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不再是“抽查式”走访,而是“全覆盖”排查;不只是“看账本”,更是“数据穿透”查根源;不止罚机构,还会追责到具体负责人。说“谁都跑不了”不是夸张,而是这轮监管的真实写照。
![]()
很多人可能觉得“飞检”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医保基金是咱们每个人的“看病钱”“救命钱”,不管是医院乱收费、药店套刷医保,还是有人倒卖回流药,最终损害的都是参保人的利益。这轮飞检之所以力度空前,就是因为要守住这笔“保命钱”,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说清楚:2025医保飞检到底查什么、怎么查,哪些人要重点注意,咱们普通参保人又该知道些啥。
先搞明白一个核心:这轮飞检不是“突击检查”,而是“明规则下的精准监管”。有业内人士说,今年的飞检其实是“开卷考试”——年初国家医保局就发布了自查自纠清单,明确了重点检查领域,相当于把“考点”提前告诉大家。但为啥还有这么多机构“不及格”?内蒙古有家医院就查出3466.7万元违规金额,自查时一分没退,直到飞检结束才勉强退回3.23万元,而且很多问题是“屡查屡犯”。关键原因就是不少机构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走走形式”就能蒙混过关,没把合规当回事。
这轮飞检的覆盖范围,几乎涵盖了医保基金流转的全链条,没有任何“死角”。首先是定点医疗机构,不管是三甲大医院还是社区小诊所,都在检查范围内。辽宁的方案里明确,每个被检市要查7家定点医院,包括1家三级、1家二级和5家二级以下机构,对已经查过的三级医院还会搞“回头看”。重点查啥?主要是三类问题:一是直接骗保的,比如拉拢老人“虚假住院”,没看病却刷医保;收集别人的医保凭证空刷套刷;伪造病历、虚构诊疗项目收费。二是重点领域违规,像心内科、骨科、血液透析、康复科这些往年问题集中的科室,会重点核查自查整改情况;肿瘤、口腔、内分泌等领域的典型违规也跑不了。三是隐形违规,比如异地就医时搞“阴阳处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高套分组、冲高点值,把费用转嫁给患者等。
![]()
可能有人会说,“我看病的医院挺正规,应该没问题吧?”但实际情况是,有些违规行为特别隐蔽。比如有的医院给短期住院患者反复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临床价值不大却能多收费;还有的把全腹部CT拆成上腹、中腹、下腹三次收费,这就是典型的“分解收费”。这些行为看似“小事”,但积少成多,侵蚀的都是医保基金。今年飞检就专门盯着这些“小动作”,通过对比病历、检查报告和收费清单,一查一个准。
![]()
然后是定点零售药店,这是咱们普通人接触最多的地方,也是违规高发区。今年飞检对药店的检查力度空前,辽宁每个被检市要查30-40家药店,而且是根据医保基金使用情况、投诉举报线索随机抽取。重点查六类问题:空刷套刷医保凭证,比如没买药却刷医保卡里的钱;无处方或伪造处方卖处方药,尤其是抗生素、降压药这些常用药;协助倒卖“回流药”,就是把患者用不完的药回收再卖;诱导顾客买医保目录外的药却刷医保;串换药品,比如买的是感冒药,收费时却按保健品刷医保;还有特殊药品使用中的“假病人”“假处方”问题。
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去药店买感冒药,店员推荐“疗效更好”的药,结果刷医保时发现是自费药;或者家里老人用不完的降压药,有人上门回收。这些看似常见的情况,其实都可能涉及违规。今年飞检就利用药品追溯码,每一盒药从生产、流通到销售都能查到去向,如果药店的销售记录和追溯码信息对不上,就会被重点核查。而且国家已经明确,年底前要把50种易倒卖回流的医保药品纳入智能监管,明年扩展到100种,以后所有重点药品都会被监控。想靠“钻空子”赚钱,基本不可能了。
![]()
除了医院和药店,参保人自己也在监管范围内。可能有人觉得“我用自己的医保买药,别人管不着”,但如果参与或协助骗保,同样要担责。比如把自己的医保凭证借给别人买药,或者把用医保买的药低价卖给回收药的人,这些行为都在飞检核查之列。尤其是那些需求量大、获利空间高的药品,比如某些慢性病特效药、抗肿瘤药,现在都被纳入智能监控,短时间内频繁购药、跨机构重复购药,系统都会自动预警。
还有医保经办机构,作为基金管理的“把关人”,也逃不过检查。重点查医保费用的审核、结算、拨付是否规范,智能监管系统有没有真正用起来,以前查出的问题有没有整改到位。如果经办机构审核不严,导致违规费用被报销,同样要被追责。
这轮飞检最让人“提气”的,是监管手段的全面升级,彻底告别了“人海战术”,进入“智能精准监管”时代。以前查违规,主要靠工作人员翻账本、核病历,效率低还容易有遗漏。现在不一样了,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已经建成,大数据监管模型能自动筛查异常行为。比如系统会分析医生的处方习惯,如果某个医生开的某类药远超同行平均水平,或者某个患者短期内频繁在多家药店买同一种药,都会被精准“画像”,推送给监管部门重点核查。
![]()
这种智能监管有多厉害?举个例子,北京有个参保人三个月内在10家药店买了20盒降压药,系统自动预警后,飞检人员上门核查,发现他是把药卖给了回收贩子,最终不仅追回了医保基金,还对他进行了处罚。还有药店通过“拆零销售”规避监管,把一盒药拆成几次卖,套取医保资金,大数据也能通过药品追溯码和销售记录的比对,轻松发现这种猫腻。
用专家的话说,现在的监管已经形成了“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追溯”的全链条体系。医生开处方时,如果超出临床合理用药范围,系统会实时提醒;药店卖药时,无处方刷医保会被直接拦截;就算违规行为当时没被发现,后续通过数据追溯也能查出来。这种“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管,让违规者无处遁形。
可能有人会问:“监管这么严,会不会影响正常看病买药?”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智能监管的核心是“区分合理需求和违规行为”。比如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医生开的长处方不会受限制;出差、旅行需要备药,只要有合理理由,超量购药也没问题。监管针对的是“无正当理由超量购药”“跨机构重复购药”“冒名购药”这些异常行为,不会影响普通人的正常诊疗需求。
![]()
对医院和药店来说,这轮飞检其实是“倒逼合规”。以前有些机构靠“违规创收”,比如乱收费、套刷医保,看似赚了钱,其实风险极大。现在一旦被查出违规,不仅要追回医保基金,还要面临罚款、暂停医保定点资格等处罚,相关负责人还会被追责。与其抱着侥幸心理“赌一把”,不如把合规融入日常运营。比如医院可以建立内部合规审计制度,每季度自查一次;药店可以规范处方审核流程,落实药品追溯码管理,这些都是应对飞检的“硬办法” 。
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这轮飞检也带来了新的合规要求。以前飞检主要查医院和药店,现在监管已经延伸到生产环节。重点核查原辅料采购成本的真实性,有没有虚报高价、签订“阴阳合同”;生产过程是否合规,生产量和销售数据是否一致;药品追溯码有没有规范赋码、及时上传数据 。企业要想过关,就得构建全程信息化监控系统,建立健全合规审计流程,密切关注政策变动,把合规意识融入生产、采购、销售的每个环节 。
从上半年的飞检结果来看,违规行为已经大幅减少,但仍有少数机构“顶风作案”。这说明医保基金监管不可能“一劳永逸”,飞检也会成为常态。国家医保局已经明确,8月部署第二阶段专项核查,10-12月开展集中攻坚行动,未来还会实现重点药品智能监管全覆盖 。这意味着,医保基金监管会越来越严,合规经营会成为医药行业的“生命线”。
咱们普通参保人,除了享受医保待遇,也有责任守护医保基金的安全。平时看病买药时,要记得保管好自己的医保凭证,不转借、不出售;发现医院乱收费、药店套刷医保等违规行为,要及时向医保部门举报;买到可疑的“回流药”,不要使用,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每个人都多一份警惕,就能让医保基金少一分风险。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一下:这轮医保飞检的“严监管”,你觉得对规范医药行业最有效果的是哪个措施?在日常看病买药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疑似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让我们一起为守护“救命钱”建言献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