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国商务部再次点名欧盟,要求其对安世半导体事件“积极介入、敦促荷兰政府撤销措施”。这不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外交抗议,而是中方自事发以来,首次将矛头从荷兰本身转向布鲁塞尔,意图清晰直接:中国不再满足于与荷兰“各自谈谈”,而是要把事情摊开讲、放大讲、联合讲。
此前荷兰方面一再试图用“技术程序”掩盖其政治动机,对张学政采取所谓“国家安全程序”,暂停安世中国部分产品出口许可,强行将商业问题抬升为“准制裁事件”。这类做法与欧盟近年来频繁打出的“去风险”旗号高度契合,其背后实际是企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切割中资力量的一次试探。
中方长期保持节制态度,强调通过磋商沟通处理分歧,但荷方步步紧逼,甚至在磋商尚未开始之际,便试图在国际舆论场“预支谈判成果”。中国此次选择直接向欧盟喊话,是在明确划线:安世事件既然是以“欧盟成员国”名义出手,那就必须接受中方以“对欧整体”施压的回应。
换言之,中方不再给荷兰“躲在欧盟身后出招”的空间,也不再为所谓“单个案件”遮掩多边冲突的实质。
![]()
中方公开揭穿“出口恢复”谎言
就在中方表态前后脚,荷兰首相斯霍夫选择亲自站出来,向国内媒体披露两条关键信息:第一,中国已经同意恢复安世半导体相关出口;第二,荷兰针对张学政的处理程序仍然有效。前者释放的是“危机将解”的乐观信号,后者则保留荷方在程序层面的“法律正当性”。
看似中荷各退一步、即将收场,实则是斯霍夫意图主导舆论节奏的“话术操作”。他明知当前中荷尚未形成任何协议,但却试图用“出口恢复”这一模糊表述制造既定印象,让外界误以为中国方面已经让步。
然而,中国外交部的公开表态迅速揭穿了这一手法。中方只承认“同意荷方派员前来进行技术层面磋商”,并未提及任何出口恢复、许可重新开启、或者程序认定修正等内容。所谓“恢复出口”,既无实质动作,也无时间安排,完全是荷方自说自话。
斯霍夫的行为不啻于一场信息战尝试。他在谈判尚未开始之际,就抢先宣布“中国同意”,意在设定一个既定谈判结果,既可以对国内交代,又能把压力反推给中方。但外交部的回击,等于将其彻底钉在了“操纵预期、混淆视听”的位置上。
中方的做法很清楚:斯霍夫想借“定调”脱身,但中国不让他这么轻松下台。
欧盟集体陷入沉默
中国之所以此次选择点名欧盟,而非继续对荷兰单点施压,关键在于欧盟在产业安全话语中的“共同体名义”已被荷兰滥用。此前欧盟委员会对中资并购、技术出口、数据安全等领域出台的“统一指引”,被荷兰视为政治护盾,借此阻挠中企操作并试图规避双边责任。
然而,中国并未放过这一漏洞,而是反向运用“欧盟共识机制”发起博弈。商务部的声明用意非常明确:既然你们荷兰打着欧盟的旗号出台限制措施,那中国就不再接受荷兰“单边裁量”的解释,而是要求布鲁塞尔集体回应。
此举实则是在欧盟体系内部扔下一个政治炸弹。目前,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欧盟核心国家都在与中国推进高科技、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合作谈判。若在安世问题上继续保持沉默,那就相当于默认支持荷兰立场,将自身经济合作置于不确定风险之中。
冯德莱恩目前尚未就该事件表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长期袖手旁观。一旦欧盟成员国之间出现公开分歧或反对意见,作为委员会主席,她将面临必须表态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正是中方希望施加的。
中国等于向欧盟明确表示:“你们不能既享受与中国的开放合作红利,又放任成员国借安全之名破坏这一合作基础。”谁支持荷兰,谁就承担后果;谁与中国合作,谁就需要厘清自身立场。
“政治投机”沦为战略反噬
从安世事件发生至今,荷兰对华政策的主导权显然已被强硬派攫取。这些政客在国内大选与议会博弈中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试图将技术管控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他们对安世案的操作,既是打压中资科技企业,也是谋取国内选票的政治工具。
但他们显然误判了中国的底线。在过去多个欧盟国家对中资企业设置障碍时,中国大多采取低调处理,以期通过双边谈判消弭分歧。但荷兰此番所为,已不只是个案限制,而是带有高规格的“外交羞辱”意味——对中资企业高管启动程序调查,等于公然挑战中方在欧盟境内的基本经贸权益。
中国本次强硬反制,不仅拒绝斯霍夫的“舆论设局”,还直接扩大战线至欧盟机制层面,让荷兰强硬派一时难以招架。他们原想通过制造压力来压缩中方空间,反被中方反手逼进多边舞台,成为欧盟内部舆论焦点。
更关键的是,荷兰国内愿意推动“降温”的政商力量并非不存在。无论是电子制造业、港口物流、还是能源化工,荷兰都深度嵌入与中国的贸易体系。但这些温和派此前一直被鹰派裹挟,不敢发声。如今中方升级谈判平台,将使得这些被边缘化的声音有了“借力反击”的可能。
可以说,中国不是简单地“对抗荷兰”,而是在精心拆解其内部政治结构,让操盘者“下不来台”,让其他成员“坐不住身”,这比任何一纸声明都更具实效。
安世案只是起点
安世半导体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反应,并非因为其产业体量,而在于它所代表的“技术封控路线”正在欧洲复制扩展。荷兰作为ASML的出口控制发起者,又在安世案中打出“程序制裁”,等于试图确立一条围绕“国家安全”裁定中企命运的欧洲内部规则。
中国对此极为警觉。若放任安世事件就此被“合法化处理”,意味着未来任何欧盟国家只要打着“国家安全”旗号,便可对中资实施技术断供、许可冻结、调查扣押等措施——而中国将无力通过现有双边框架阻止这一趋势。
因此,中方反应的真正意图,不只是捍卫安世,更是阻止“技术围堵机制”在欧盟内制度化成型。
如今,中方已将战线推进到欧盟集体层面,并以商务部官方发声确立问题定性,这等于对欧洲方面发出了明确信号:你们想谈就谈,想斗就斗,但别指望用程序话术掩盖政治图谋,更不要妄想以中资企业为代价换取制度模板的既得利益。
安世案不是收尾,而是开篇。中方正在以其为抓手,反向重塑中欧在高技术领域的话语关系。在这场渐进而持久的较量中,谁更有耐心、谁更能掌握议题主动,恐怕将比所谓“谁先退让”更为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