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我们不愿相信的噩耗。
2025年11月10日,一个寻常的上午,细雨或许刚刚停歇。江西省临川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梅军水,一位58岁的中小学高级教师,与他的校长、总务主任一起,踏上了教学楼顶楼平台。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也很寻常:查看屋顶漏水的情况。
然而,谁曾想,这寻常一步,竟成永诀。一次意外的坠楼,夺走了梅军水同志的生命,一位深受师生爱戴的教育工作者,就这样倒在了他倾注了心血的土地上,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校园和讲堂。
![]()
在悲痛与震惊之余,当我们回望他生命最后的这个身影,一种超越个体悲剧的感动与敬意,在心中澎湃——他,是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以最具体、最无言的方式,诠释了何为“担当”。
这并非一场遥远的意外,而是一位教育者用生命写就的最后一课,课题叫做“责任”。
一、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站在了漏水屋顶的平台
当我们梳理这起悲剧本末,最让人心碎的一个细节是:梅军水同志离世的地点,不是医院,不是家中,而是在工作一线——教学楼的顶楼平台。
他当时的身份,不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的领导,而是一个亲临现场的问题解决者。“屋顶漏水”,听起来是件小事,却关乎教室能否正常使用、学生能否安心上课、校产是否会受损。在无数校园里,这正是总务部门处理的日常。
但梅军水书记去了,和校长、总务主任一起去了。这看似平常的“一起去”,却重若千钧。它无声地诉说着: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是扎根在校园泥土里的。他们关心粉笔黑板,也同样关心一砖一瓦、一漏一渗。
他生命的终点,定格在了守护校园安然的路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奉献,一种无声的誓言兑现。
二、“优秀党员”、“高级教师”、“党总支书记”:头衔之下,是活生生的人
官方讣告中,梅军水同志的名字前有一串沉甸甸的身份标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党总支书记”。
每一个头衔,都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生躬耕的缩影。
- “优秀党员” 意味着他信念坚定,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而这次,他冲在了解决校园实际困难的最前线。
- “高级教师” 代表他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他首先是一位扎根讲台的“教书先生”,懂得教育的根本。
- “党总支书记” 则意味他是这所学校的“主心骨”之一,对校园里的一切负有天然的责任。
在这些身份之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常情推断,他或许是那个每天最早到校巡查校园的人;是那个看到走廊有纸屑会弯腰捡起的人;是那个在教师节叮嘱学生“尊师重道”,但自己却为一个小小的漏水问题亲自爬上楼顶的人。
他离去的背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基层教育守望者最真实的画像: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以校为家。
三、哀悼之外:我们该如何记住这“最后一课”?
梅军水书记的骤然离去,是整个临川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更是对一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我们的哀悼,不应止于悲痛。
这堂用生命教授的“最后一课”,应该让我们看到更多:
- 看见“校长”们的多重角色。 他们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引领者,更是这方校园的“守护神”。他们要为升学率操心,也要为食堂饭菜、宿舍暖气、屋顶漏水而奔波。他们的工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具体、琐碎,也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辛劳。
- 重申校园安全的绝对重要性。 任何一处细微的安全隐患,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梅书记正是为了排查隐患而倒下,这用生命换来的警示,必须被铭记。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再次审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安全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 给予一线教育者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也承担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请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多一份实质支持,少一份形式主义的折腾。让他们能更专注地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
一位好书记,倒在了他守护了一生的校园里。
梅军水书记的这“最后一课”,没有板书,没有言语,却震耳欲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重于泰山”,何为“爱校如家”。
今天,临川三中的屋顶或许终将修葺完好,雨水不再渗漏。但那个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身影,将永远铭刻在这所学校的精神丰碑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