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板的一颗痣,把40岁的王金梅推上了抗癌过山车。 2023年8月31日,她拿到的不是黑色素瘤报告,而是乙状结肠癌晚期伴肝转移——脚底那颗“长得有点快”的黑痣,只是身体拉响的“副警报”。
很多人以为痣=皮肤癌,其实它只是“导火索”。医生在病历里写下:不典型黑素细胞增生→腹部CT意外发现结肠原发灶→肝多发转移。通俗点说,痣没癌变,却成功“举报”了肚子里更大的坏蛋。
![]()
她把这段经历发在“黔妹子抗癌群”,用语音劝大家:“别只盯脸,脚底、屁股、指甲缝的痣,只要形状、颜色、大小三连变,就去医院挂个号,花几十块买个安心。”一句话,把专业预警翻译成了菜市场大妈都听得懂的版本。
![]()
确诊后,她成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常驻人口”。 2024年先切肠原发灶,再放疗清肝转移灶;2025年6月复查提示新病灶,8月做消融,10月13日刚出ICU还在自拍,10月29日凌晨悄悄走了。 两年零两个月,她几乎踩遍了结直肠癌晚期所有标准治疗节拍,也把“看起来还行”的窗口期一次次延长,直到身体再也扛不住下一轮毒性。
![]()
有人替她算账:手术+放疗+消融+靶向药,自费部分小几十万,鞋厂利润几乎全砸进医院。 她却在9月签下遗体器官捐献表,登记号7018798——“万一我走了,能救别人就救,别浪费。”这笔账,她算的是“生命剩余价值”。
![]()
丈夫把她的微信签名留在主页:“愿痛苦止于 me,经验传于 you。” 七个字,是她留给病友圈的最后公益——用一条命,给陌生人做教学标本。
![]()
悲伤之外,我们能带走的三条实操干货
![]()
1. 脚底、指甲、黏膜这些“非晒区”长痣,一旦不对称、边界糊、颜色杂、直径超5毫米、短期隆起,立即皮肤科+腹部影像双检查,别只让修脚师傅“点掉”了事。 2. 肠癌早筛不是等便血。40岁以上、一级亲属有肠癌或息肉史、长期外卖+久坐,三项占一项就把第一次肠镜提前到35岁。普通人群45岁也该做,发现息肉当场切,可把发病率降70%。 3. 晚期不等于没牌。王金梅走过的“手术-放疗-消融-靶向”四连击,是当下转移性结直肠癌最经典的多学科组合。关键在“换牌”速度——每两月一次影像评估,病情进展立刻转场,把耐药时间甩在身后。
![]()
她走后,群里有人把昵称改成“脚底有痣·已预约肠镜”。 这是普通人能给她的最高致敬:不必哭,去挂号;不必转发,去筛查;不必喊口号,把家人的体检表一张张落实。
![]()
生命没有奇迹,只有节点。 把节点提前,你就比昨天的自己,多了一张继续陪娃长大、陪爸妈变老的船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