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非驻院研究员拉迪斯拉夫·泽马内克近日发文称、当华盛顿还在梦想"金穹"时,北京正在悄然建造一个真正能用的系统。
![]()
当特朗普在2025年5月公布"金穹"计划时,他承诺这将为美国安全带来一场革命——一个耗资1750亿美元的导弹防御盾牌,旨在拦截对美国任何威胁。
该项目以罗纳德·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为蓝本,构想了一个从地球表面延伸到外太空的、由卫星、下一代拦截器、雷达和激光武器组成的集成网络。其雄心昭然若揭:在2029年前实现全面、先发制人和绝对的防护。
然而,在这技术宏图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模式。没有具体的系统架构被公布,早期预测表明实际成本可能是官方数字的三倍。更重要的是,"绝对安全"的概念表明美国对单极主导地位的持久渴望——这种渴望破坏而非加强了全球稳定。通过试图完全消除自身脆弱性,华盛顿意图打破数十年来防止灾难性对抗的微妙平衡。
![]()
"金穹"计划复活了一个熟悉的愿景:一个与世隔绝、免受世界危险影响的"美国堡垒"。但历史表明,这种愿景很少会止步于防御。新计划很可能推动竞争对手发展能够穿透或瘫痪该盾牌的系统。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更具隐身性的弹头以及反卫星武器都将扩散。"金穹"远非确保安全,反而可能引发一场加剧的全球军备竞赛——这次是在轨道上。
北京的反应迅速而明确。中国官员警告称,该项目意图将太空变成战场,动摇国际安全和军控的根基。据北京方面称,华盛顿对太空主导地位的执着,恐将打开潘多拉魔盒,将外层空间——这一共享领域——变成下一个对抗的舞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华盛顿勾勒其雄心勃勃的计划时,中国已经展示了其自身战略导弹防御平台的一个可行原型。该系统代表了防御技术的重大飞跃——以及一种明显不同的战略理念。
其核心是一个"分布式预警探测大数据平台",能够实时跟踪全球多达1000枚导弹的发射。它融合来自大量天基、空基、海基和陆基传感器的数据,利用先进算法区分真弹头和诱饵,并通过安全网络传递可操作信息。使该系统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其整合来自多个来源(雷达、卫星、光学和电子侦察系统)的零散、异构数据流的能力,无论这些系统的年代或来源如何。旧的硬件可以继续运行,从而大幅降低成本并确保跨代技术的韧性。
这项创新提供了统一的全球态势感知——一个单一的、统一的指挥层,使中国武装部队能够比以往更快速、更有效地感知、解读和应对导弹威胁。与美国方案仍处于概念阶段相比,中国的原型已经以功能模型的形式存在。
该项目由中国首屈一指的国防电子中心、即使在美国制裁重压下仍是创新枢纽的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牵头。中国研究人员强调,他们的平台仍在开发中,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改进。然而,即使在此阶段,它的出现也突显了一个明确的趋势:华盛顿在理论化,而北京在实操化。
![]()
该系统与拦截导弹的潜在集成代表了另一个关键步骤。在9月的北京阅兵式上,中国展示了新一代防空和反弹道导弹武器,包括能够在大气层外拦截敌方导弹的HQ-29。六种新级别防御系统的集体亮相,标志着多层、多通道导弹拦截架构的首次公开展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导弹防御网络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金穹"反映的不是对太空军事化的渴望,而是捍卫国家主权和全球战略稳定的决心。其目标是减少脆弱性、加强态势感知并保持可信的威慑力——而不是谋求全球主导地位。
通过整合不同的传感器,并在无需大规模新建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实现协同响应,该系统展示了成本效益、技术可持续性和防御意图。这清楚地表明,北京寻求通过信息和精确性来确保安全,而不是通过军事化或先发制人的行动。
中国的政策声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区别。北京一贯主张维护太空作为和平领域,促进多边治理、透明度和共同责任。它反对将太空变成战场,强调其安全利益与全球稳定及太空环境的长期可持续性密不可分。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进步可以成为一个稳定因素。通过展示在不部署攻击性或天基武器的情况下探测和跟踪潜在威胁的能力,北京正在有效地树立负责任国防现代化的典范。一个透明的、数据驱动的、主要以防御为目的的系统能够威慑侵略,同时减少先发制人打击的诱惑。
中国在发展其"预警探测大数据平台"方面取得的突破,正成为大国竞争不断演变的谜题中的关键一环。它出现在华盛顿和莫斯科都在展示其战略肌肉、提高核威慑赌注的时刻。10月,俄罗斯测试了两种所谓的"超级武器"——"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和能够引发放射性海啸的"波塞冬"水下无人机。作为回应,白宫宣布计划恢复自1992年以来停止的核武器试验。
![]()
军控协议的恶化和试验的恢复标志着信任的系统性侵蚀。在这种氛围下,美国的"金穹"与其说是一面盾牌,不如说是一份声明:美国意图保持不可侵犯的地位。然而,正是这种姿态驱使其他国家进行创新。北京的回应不是升级,而是适应——一种防御性现代化,它在不破坏威慑稳定性的前提下保持平衡。
从长远来看,两个"穹顶"之间的对比可能定义太空安全的未来。美国的"金穹"依赖于巨额支出、未经检验的技术以及对全球主导地位的隐含主张。相比之下,中国的系统则强调效率、集成和多边责任。它符合更广泛的可持续安全理念:通过信息、协调和克制来构建韧性。
如果完全实现,中国的预警探测大数据平台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功能性的、全球集成的导弹防御系统——不是作为主导工具,而是作为合作安全的典范。这样的系统在理论上可以为多国共享预警机制提供一个框架,减少误解和意外升级的风险。
美国和中国现在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华盛顿的"金穹"承诺无懈可击,但 risks 重新点燃它试图逃脱的军备竞赛。北京新兴的系统,虽然源于同样的技术冲动,却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权力愿景,并指向了另一个方向:防御性创新和负责任的安全治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