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近日,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刘宣旺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捷报频传,专业论文《浅析内河船舶救助接拖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成功被国家级救助领域期刊录用,“无人机用水上救援抛投器”技术方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受理,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双轮并进,为赣鄱水域水上救助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被录用的《浅析内河船舶救助接拖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是工作室工作结合百余次内河救援实战经验撰写的核心成果。论文聚焦赣江流域浅滩密布、水流湍急、船舶类型多样的独特水文特点,系统梳理了傍拖、顶推拖带、绑拖、单船拖带、多船协同拖带等5类主流接拖方式,通过对比不同接拖方式在操作难度、适用船舶吨位、抗水流干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精准划分各类方式的适用场景。同时,论文还针对不同场景提出接拖操作优化建议,为一线救援人员快速制定科学接拖方案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引,有效填补了省内内河船舶救助接拖技术专项研究的空白。
工作室研发的 “无人机用水上救援抛投器”,针对赣江支流浅滩、鄱阳湖湖汊等船舶难以快速抵达的区域,团队历时8个月优化设计,采用轻量化碳纤维材质打造抛投器主体,并设有快拆装置,整体重量仅200克,可适配市面上主流民用无人机;单次可携带2个应急救生圈或60米高强度救生绳,最大投送距离达2000米,投送精度误差控制在2米以内。值得关注的是,设备创新搭载 “电磁触发+手动备用” 双控释放系统 , 正常工况下可通过地面终端精准操控投送,若遇信号中断、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救援人员还能通过备用手动装置完成释放,确保救生物资 “零延误” 送达。经模拟测试,该设备可将单人落水救援的 “黄金响应时间” 从传统的5分钟压缩至90秒,大幅提升复杂水域救援效率。
自2022年成立以来,“刘宣旺创新工作室”始终以“破解救援难题、赋能技术升级”为目标,汇聚27名涵盖船舶驾驶、轮机工程、应急救援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构建起“实战导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体系。成立至今,工作室已积累1项发明专利、3篇专业论文的扎实成果,多项技术应用于赣江、鄱阳湖等重点水域救援实战,成为推动江西水上救助从“经验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的核心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