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作者|DW
索尼的一个细小变动,在科技圈掀起涟漪。
“索尼Xperia”官方公众号进入注销冻结期,历史推文清空。这并非孤例。此前,官网手机类目已下架,专属域名也宣告停用。
![]()
一位索尼公司员工向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证实:“索尼手机针对中国大陆市场不做了,退出国内市场是高层的决定。具体原因,自己也不太清楚。”
针对此事,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电邮索尼中国品牌部,截至发稿,未获正式回应。
从2013年Xperia Z1的惊艳登场,到2023年Xperia 5 V的中国“绝版”,昔日“消费电子之王”在中国持续了10余年的手机“技术信仰时代”或画上句点。
01 索尼的“钞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索尼的故事始于1946年。井深大与盛田昭夫以19万日元为启动资金,在东京一间破旧仓库里创立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创业初期,员工甚至需要在下雨天打伞工作,但一个科技帝国的种子就此埋下。
从创立之初,索尼就刻下了创新的基因。它创造了无数行业第一:1955年日本首台晶体管收音机,1979年革命性的Walkman随身听,1994年颠覆家庭娱乐的PlayStation游戏机。这些产品不仅成就了索尼,更定义了整个行业。
上世纪90年代,索尼进入中国,迅速成为“高端”与“黑科技”的代名词,是无数中国消费者的科技启蒙灯塔。
1994年,在上海淮海路的索尼专卖店里,一台29英寸的特丽珑彩电标价1.8万元,相当于当时普通职工三年的工资,却依然供不应求。
彼时,“It’s a Sony”的广告语深入人心,其工业设计和影像技术,即使在后来的智能手机时代,也为它赢得了一批忠实的核心粉丝。
02 4年销量跌88%,一场早已注定的“战略转移”?
索尼手机最早可追溯到功能机时代,其前身为2001年与爱立信合资的索尼爱立信品牌。这一强强联合曾凭借Walkman和Cyber-shot手机风靡一时,市场份额一度仅次于诺基亚和三星。
后因业务下滑,2012年2月,爱立信将所持的50%股份甩手给索尼,索尼将其手机业务更名为索尼移动。
2013年,当索尼Xperia Z1以无刘海直屏、3.5mm耳机孔等“硬核配置”登陆中国时,它曾是科技发烧友的信仰。
其独特的影像调校和超高速连拍,成为区别于众的鲜明标签。借“One Sony”战略的东风,Xperia系列在2014财年创下全球销量约4000万台的佳绩,达到其历史峰值。
然而,曾助其成功的对硬件技术的极致专注,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逐渐演变为一种“工程师式的固执”。
当国产手机纷纷拥抱快充、长续航和AI美颜时,索尼却拒绝异形屏,坚持“真实感”的影像调校,系统UI也因忽视本地化适配,而缺少微信双开、长截图等实用功能。正如网友所言:“索尼的手机很好,但它不懂中国用户想要什么。”
价格策略更是雪上加霜。6499元起售的Xperia 5 V,在同价位的国产旗舰面前毫无性价比优势。
![]()
一位业内人士对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直言:“索尼手机在中国很一般,没什么销量,还特别贵,‘水土不服’。”
市场的反馈是残酷的。2015至2019年,索尼手机全球销量从约2500万台暴跌至300万台出头,跌幅达88%。
索尼手机退出并非突发事件,最后一款国行机型是2023年9月发布的Xperia 5 V,此后,Xperia 1 VI与1 VII均未登陆中国大陆。从2025年3月官方微博停更,到7月公告域名停用,再到11月初公众号注销,所有迹象都指向同一个结局。
索尼曾试图弥补本地化不足的短板。2022年,索尼与魅族Flyme展开合作,在Xperia 1 IV上预装魅族应用商店等应用。但这种合作更多停留在“应用层”而非系统级融合,未能从根本上改善交互逻辑和体验差距。
索尼尚未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但从公众号注销、官网调整、域名停用等迹象来看,索尼手机在中国的时代或已落幕。
而在今年的7月,据媒体报道,索尼手机业务撤出芬兰市场,最新旗舰Xperia 1 VII在索尼芬兰官网及合作伙伴网站均已无法购买。
以2025年5月发布的索尼Xperia 1 VII来看,其12GB+256GB版本的官方定价为1499欧元,约合人民币11980元。但是,该产品上市未满两月即遭遇重大质量危机。
2025年7月,索尼宣布因部分Xperia 1 VII机型出现意外关机、重启或无法开机等电源问题,暂停全球发货和门店销售。这一消息让不少索粉扼腕。不少网友也表示,庆幸索尼Xperia 1 VII没有国行版。
03 手机退场,索尼在中国如何打赢“翻身仗”?
尽管其CFO在今年8月的财报会议上仍表示Xperia智能手机业务“非常重要”,但现实是,中国市场已被排除在Xperia的未来布局之外。
手机业务的黯然退场,或是索尼中国战略的一次深刻调整。
索尼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十时裕树在2025年多次公开强调,游戏及网络服务业务、音乐业务和影视业务是索尼实现“创意娱乐愿景”的核心支柱。
2025年5月,十时裕树公开表示,游戏及网络服务业务、音乐业务和影视业务等娱乐业务占索尼集团合并销售收入的60%以上。在此战略背景下,电子业务只是其业务组合中的一个品类。收缩如手机这类处于竞争劣势的业务战线,或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
![]()
(图源:官网)
当资源向核心业务倾斜时,新旧战场的表现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在音频领域,根据洛图科技最新数据,得益于中国全屋定制家装趋势,索尼回音壁在2025年上半年以23.9%的份额登顶行业第一。在影像领域,索尼不仅包揽了2024年京东年度微单与镜头金奖,而且截至2025年2月,索尼的三款相机产品ZV-E10、Alpha7C II和Alpha7IV位居京东单品金榜前三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机业务的惨淡收场。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手机市场,索尼Xperia常年被归为“Others”,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拥有4K屏幕等硬核技术,但高昂的售价、薄弱的渠道和缺失的本地化营销,使其在苹果与华米OV的夹击下,沦为小众选择。
索尼在移动领域的布局并未停止,一方面持续向华为、小米等头部智能手机厂商供应核心传感器,另一方面也在拓展车载等新应用场景,开辟B2B新战场,如近期在进博会上展出的技术。
市场从不怀旧,它只向前。索尼Xperia的退场,印证了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的成熟与残酷:在这里,似乎纯粹技术崇拜并不受宠,真正懂用户的创新才会持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