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英国《卫报》与乌克兰新闻社披露了一则特殊军援动态:法国、瑞典、丹麦三国渔民正紧急向乌克兰运送大量旧渔网,这些曾用于捕捞的废弃物,如今被改造成抵御俄罗斯无人机的“低成本防线”。截至目前,法国已累计运送280公里长的渔网,瑞典与丹麦捐赠总量达数百吨。
![]()
传统渔网通常由马鬃或尼龙编织,耐用性极强,使用寿命可达1-2年。随着欧洲渔业回收体系因企业倒闭陷入停滞,大量渔网积压闲置,反而为这场“变废为宝”的行动提供了物资基础。法国布列塔尼大区慈善机构“克尼克团结”负责人达夫透露:“乌克兰大使亲赴布列塔尼致谢,称这些渔网是‘拯救生命的防无人机墙’。”
乌克兰军队的创新用法令人瞩目:在顿涅茨克地区,士兵们将渔网架设成拱形“隧道”,覆盖于战壕、道路及桥梁上方。当俄军小型无人机(如携带爆炸物的四轴飞行器)低空突防时,螺旋桨极易被渔网缠住,如同“苍蝇撞入蜘蛛网”。乌克兰第93机械化旅发言人伊琳娜·雷巴科娃描述:“这些隧道为前线人员、装备运输和伤员撤离提供了安全通道,渔网的隐蔽性使其难以被敌方侦察设备发现。”
![]()
尽管渔网防御在初期取得成效,但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部分前线士兵反馈,尼龙材质渔网遇燃烧弹易熔化坍塌,反而可能困住己方人员;网眼过大导致部分小型无人机钻网而过;架设过程需立杆、拉索,工程量大且易暴露目标。军事观察家指出,渔网更适合用于后方仓库、临时停车场等非一线区域,或与金属网混合使用以增强防护力。
然而,这一方案仍被视为“非对称战争”的典型案例。法国《解放报》评论称:“当俄军投入价值数万美元的无人机时,乌克兰用每公里成本不足500欧元的渔网即可实现拦截,这种成本差构成战略优势。”据乌军统计,渔网部署后,俄军无人机对道路的袭击成功率下降约40%,尤其对低空慢速目标效果显著。
![]()
法国“克尼克团结”机构联合渔民、回收商与物流企业,构建起从渔船到战场的快速通道。该机构后勤主管阿巴齐乌坦言:“战争形态已彻底改变,两年前我们从未想过渔网会成为战略物资。”瑞典渔业协会则动员渔民捐赠库存渔网,丹麦政府甚至动用军用运输机加速运送。
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援正从“高精尖武器”向“低成本可持续方案”倾斜。除渔网外,乌克兰还广泛使用3D打印部件修复装备、利用太阳能板解决前线供电难题。这种“草根创新”不仅缓解了西方军援压力,更凸显出持久战中资源灵活调配的重要性。
![]()
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嘲讽称:“欧洲人似乎认为,用渔网就能阻挡‘天竺葵-2’巡飞弹的攻击。”但乌军方披露的数据显示,仅10月下旬,渔网防御体系就拦截了127架俄军无人机,其中32架因螺旋桨损毁坠毁。
《卫报》评论所言:“当战场变成科技与意志的角力场,一根渔网丝的韧性,或许不亚于一枚导弹的威力。”这场由旧渔网引发的战术变革,正在改写21世纪战争的规则手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