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为《大美界》原创
作者 | 雨山
中国的医美行业正迎来审批提速的转折点。
自2023年底以来,NMPA对玻尿酸填充剂、童颜针、水光针等产品的审批明显加快,琼脂糖、羟基磷灰石、溶脂针等新材料也相继获批。
随着市场从供小于求转向产品多元化竞争,通过科学的临床评价体系证明产品优势,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足的核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对这些新产品做出更合理的评价,以更好地说服药监部门,同时也为未来的市场宣传提供更合理、更坚实的临床证据。
而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注册证的获批,以及后续市场销售潜力,并关系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数亿元的研发费能否收回成本。
昆拓医疗器械医学策略负责人杨志10月31日在SAPA-China2025医药产业大会 医美融合与创新论坛分享《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医美新材料临床试验趋势与方法》通过案例分享,探讨了随机对照试验在医美领域应用的新趋势。
以下为杨志分享口述实录,《大美界》编辑:
1
三大挑战:
医美临床试验的特殊性何在?
在临床试验或评价中,随机对照试验是公认的“金标准”。
自1747年被提出以来,该方法在药物领域已非常成熟,在医疗器械和医美领域的应用也正逐步增加。
![]()
▲大美界制图
在设计试验时,企业需要考虑以下三大医美领域特有挑战。
1、安慰剂效应较强
尤其对于非侵入式光电类产品,治疗后患者和医生都可能感觉有效。如何将这种“感觉”量化为客观数据,是一大挑战。
2、盲态评价的维护
双盲临床试验中,如何维持盲态、纠正评价者偏倚至关重要。
在医美领域,操作者常认为自己的技术出色,但如何让外部评价者客观地认可疗效,是需要讨论的重点。
3、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随着医美适应症的增多(如眉间纹、额纹、颈纹、下颌轮廓等),如何选择最合适、最能直接反映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是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面对上述挑战,医美产品的临床评价体系正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
一是,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与体系化。
评价体系已从单一的局部评分(如WSS评分)发展为针对不同部位(如下颌后缩、下颌轮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这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如果某个评价方法尚未建立或缺乏中国人群的应用先例,则需要从头构建,包括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评价图谱。
患者报告结局(PRO)的重视:患者自身的反馈作为支持临床疗效的证据,其重要性在各领域都在逐步提升。
二是,客观指标的引入。
“美”具有主观性,如何将美学评价客观化是关键。例如,明确界定“什么样的下颌后缩是标准的”“轮廓清晰的定义是什么”。近年来,引入客观量化指标已成为一个显著趋势。
三是,对照设计的伦理化与科学化。
对照选择是常见难题。对照设计已从早期的单臂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治疗组,没有同时设置对照组),演进到使用无治疗对照,再到目前普遍采用已上市同类产品作为阳性对照。
随着产品迭代,空白对照与阳性对照的试验规模也在变化。
当前的核心挑战是空白对照的伦理问题,即如何让受试者合理地接受不治疗或假干预作为对照措施。
四是,盲态设计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保证评价者的盲态对于纠正偏倚极为重要。目前趋势是采用第三方盲态评价,以平衡不同中心间的评价差异。这涉及独立小组的构成和评价方法。
此外,盲态设计也在创新,例如在时间维度上进行随机:将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照片随机提供给评价者评估,以进一步减少偏倚。
2
案例解码:
临床策略如何决定市场命运
针对上述新趋势,以下通过案例进行详细阐述,从而展示如何选择合适临床策略以取得更好结果。
案例一:以客观指标为主要终点的试验
主要特点:该试验的主要终点是一个可通过2D照片量化的客观指标,减少了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
盲态设计:设立了独立的第三方评价组,有效纠正了不同评价者间的偏倚。
本土化评价体系:为中国人群独立构建了评价量表,其外观图谱更贴合亚裔人群特征,优于国外开发的指标。
患者自评:增加了有序标准的患者自评量表,以反映受试者结局。
结果:该产品已获药监局批准,并在市场中取得了良好应用。
案例二:阳性对照试验与学习曲线
背景:某新成分产品,针对中面部容量不足与轮廓缺陷,采用空白对照进行试验。
学习曲线:试验中专门设置了学习病例(如Group A与Group B的注射方法差异)。通过在前几例受试者中实施规范化的注射培训,保证了临床结局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这说明了研究者操作技术(“注射手法”)对疗效持久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影响,这一点常被忽视。
客观指标:次要终点引入了3D容量定量评价技术,弥补了主观评分的不足。
长期随访:设置了长达近两年的随访期(包括对照组交叉后的随访),尽管增加了成本,但为产品优势提供了长期证据。
结果:该产品已在国内获批。
案例三:新材料用于老适应症
背景:某新材料(如重组胶原蛋白)用于已成熟的适应症。
核心发现:无论材料如何新颖,其评价方法和原则与成熟产品类似。该试验采用与已上市产品对照、非劣效设计,主要终点设在26周,是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这揭示了一个朴实的道理:双盲、随机、平行对照依然是评价产品安全有效的核心方法。
3
未来展望:
医美临床评价走向何方?
基于既往经验,医美临床评价领域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这些趋势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临床开发策略。
其一,客观指标将深化与优化。
具体而言,客观指标(如VISIA、3D成像)的应用将更普遍,但当前会因环境和操作者产生较大偏差。未来,随着测量方法的改进,这种不稳健性有望被逐步纠正。
其二,真实世界研究与简化审批。
随着透明质酸、童颜针、胶原蛋白等产品日益成熟,监管体系可能变化。未来,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或可用于临床评价,简化审批流程。
其三,创新统计方法与适应性设计。
新的实验设计方法(如适应性设计)和统计方法(如贝叶斯统计)可有效降低样本量,节约成本。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CMDE)已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适应性设计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这为医美领域提供了新方向,有望通过合理设计缩短上市周期。
其四,人工智能(AI)的应用。
AI技术有望应用于皱纹评分等评价环节。未来,通过合理的视觉模型,可能替代或辅助人工主观评价。
总而言之,无论产品和时代如何变化,随机对照试验始终是临床评价的基石范式。其核心原则是固定的,但在具体要求和细节上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细化、调整或改变。
面对未来的监管变化,企业需要防微杜渐,精修内力。
只要内力深厚,一套“罗汉拳”也能胜过七十二绝技。而在医美临床试验中,随机对照试验就是这套需要不断精进的“罗汉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