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杨头这两天可犯了愁。早上起床,他一边咕哝着“这天儿又冷了”,一边打开冰箱,准备热几个上周剩下的冷冻馒头充当早餐。
刚把馒头放到蒸锅里,楼上老伴突然冲下来,一脸紧张地说:“你别吃了,网上都说冷冻馒头久了会长霉变、可能致癌,还是扔了保险!”
老杨头一愣:这么冷的环境,还会出问题?他琢磨着,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冷冻=安全”,但现在网络信息满天飞,到底孰真孰假?
![]()
黄曲霉素、致癌、馒头,这几个词碰在一起,是真的危险还是被误会太久?
许多家庭如今都有冷冻馒头的习惯,却对其中的风险存疑。冷冻能保鲜吗?“黄曲霉素”真的会在冷冻馒头里滋生?
如果吃了,肝脏真的会受损吗?专家怎么说、科学上又有什么结论?
本文将带你理清冷冻馒头的真相,帮你管住入口,别让谣言影响健康,尤其是结尾的那一点,很多人都忽视了!
![]()
馒头是国人餐桌上的“硬菜”,而黄曲霉素则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于是,关于“冷冻馒头产生黄曲霉素致癌”的流言屡见不鲜。
但科学依据究竟如何?
黄曲霉素主要由黄曲霉等霉菌在潮湿、温暖、含淀粉丰富的环境中产生。而冷冻环境(通常低于-18°C)能够有效抑制霉菌的活动,防止微生物繁殖。
权威数据显示: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指南表明,馒头等面制品若在0-4°C冷藏下可安全保存3-5天,而-18°C以下冷冻条件下,细菌、霉菌绝大多数难以繁殖和产生毒素。
![]()
那么,冷冻是否就万无一失?也不是。关键在于,冷冻前是否先进过霉变,或解冻反复、冷冻中断等,为霉菌生存提供了机会。
如果馒头本身已经变质、受潮、出现异常气味和颜色,就算冷冻后也无法逆转这一过程。有研究表明:受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只需摄入1mg/kg,就可能对肝脏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长期摄入增加肝癌风险高达66%。
![]()
很多家庭热衷“囤馒头”,一做就是一大锅,分批冷冻留着慢慢吃。
如果馒头在完全无污染、安然冷冻环境下存放,每次取用不反复加热、解冻,其实是较为可行的“延寿”策略。但如果保存和处理方式不当,的确存在安全隐患。主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变化:
馒头受潮腐败:如果冷冻前已受潮、变色或味道异常,即使再低温也不能完全杀死部分耐冷霉菌,如某些变质的青霉。
解冻反复滋生细菌:冷冻、解冻环节反复会让馒头表面水分增加,一旦温度回升到10°C以上,细菌和霉菌就可能“死灰复燃”。
![]()
贮存时间过长:冷冻面食建议最长保存不超过30天(研究显示,超过这个期限,淀粉老化、口感变差,同时部分耐冷细菌风险上升13~18%)。
产生异味和质变:即便没有霉斑,长时间冷冻也会让馒头出现“冰箱味”,风味、营养价值下降,诱发消化不良。
摄入污染食物致病:极个别极端案例中,如已有黄曲霉素污染的面制品被冷冻保存,误食后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恶心、呕吐、肝区疼痛),长期可致肝癌风险提升。
很多人都忽视了科学食用馒头的小细节,尤其在解冻的方法上容易出错。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防范建议,吃着更安心:
冷冻前甄别新鲜度:馒头需在新鲜、无异常气味、无霉斑时尽快冷冻,避免放至室温过久和受潮。冷冻环境建议-18°C以下,切忌与生肉、生鱼同冰箱,以防交叉污染。
取用量适度,避免反复解冻:每次冷冻时建议分小包装,每次按需取用,务必一次蒸熟,避免重复解冻,这样可降低细菌生长风险。
![]()
解冻有讲究:蒸汽加热最安全:馒头取出后直接蒸热,高温可杀灭表面潜在微生物。避免自然空气解冻和微波炉长时间低温加热(后者易导致水分蒸发且不能彻底消毒)。
定期清理冰箱,厨具消毒:至少每月对冰箱清洁消毒,保留食物隔断,避免不同食品接触导致“串味”“染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