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由一个个具体条文构成的,这些条文中有一类特殊的存在——概念性规定。它们就像是法律大厦的基石,对特定的法律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着具体说明。如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各种民事主体,那“成年人”“未成年人”到底指哪些人?什么又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不仅关乎一个人能否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签订合同到处理财产,无一不受影响。民法典总则编相关条文就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
物权编中,“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这个概念,对每一位业主来讲意义非凡,它明确了业主对自己住宅等专有部分的所有权,以及对共有部分的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涉及到小区公共设施的使用、物业管理等诸多实际问题。再如“居住权”,这一概念的明确为解决一些特殊的居住需求提供了法律依据,比如老年人以房养老等情形。
合同编中,“格式条款”属于较为重要的概念,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格式合同,如保险合同、银行理财合同等。民法典对格式条款进行了详细规定。另“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合伙合同”等常见合同概念的明确,也为相关行业的规范发展和纠纷解决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人格权编中的“肖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等概念,与我们的个人权益紧密相连。在信息爆炸与“秒数”传播时代,肖像、隐私和个人信息、隐私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法典对这些概念的明确规定,为我们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婚姻家庭编里的“亲属”“近亲属”“家庭成员”等概念,则明确了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和权利义务;继承编中的“遗产”“兄弟姐妹”等概念,则关乎着家庭财产的传承和分配。
侵权责任编,除了法律责任外,部分条文也涉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法律概念,如“自甘风险”“自助行为”“好意同乘”等。
这一系列的概念性规定,是民法典这座大厦的重要支点,是其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基础性内容。这些概念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经常会遇到的“法律门槛”。生活中很多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这些概念性规定里。弄清这些概念性规定,是我们学好用好民法典的必要条件。掌握这些概念后,再看民法典的其他条文,就会像拿到了地图的钥匙——至少知道“问题出在哪个路口”了。
为此,小编对民法典全部规定进行了梳理,共找出95处概念性内容,本文对此进行汇总并对概念进行标黄,部分条文以“注”形式作简要提示,供参考(点击图片可放大浏览):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